《金錢心理學》在討論什麼?
我們可能都認為自己是個聰明消費者,不會做出浪費錢或錯誤花費的行為。
這本書就是要來打臉自信滿滿的我們,書中引用了許多故事和實驗來證明「原來我們的用錢方式這麼不理性」。
原來百貨公司、餐廳、廣告,都操控著我們的心理,強迫我們消費,而我們卻半點感覺都沒有!
《金錢心理學》適合誰呢?
✅適合想瞭解和錢有關的心理學的朋友們
✅適合不想再被套路、話術而花錢的朋友們
前言
作者提到:「我們用錢最理想的狀態是,正確評估每一筆消費的價值。」也就是「這項東西值多少?我願意為他放棄什麼?購買這項東西的機會成本是什麼?」
但我們往往直接踩進陷阱,而且還有可能繼續踩下去,原因就是金錢是一個抽象、困難的概念,難以處理、難以思考。
所以我《金錢心理學》萃取出了 7 個與金錢有關的迷思,並引用書中的案例、實驗分享給大家!
「相對性」、「心理帳戶」、「無痛花錢」、「定錨效應」、「損失趨避」、「用費力程度判斷價值」、「被文字操控」。
1. 相對性
當我們花了 25,000 美元購買一輛車時,選配 200 美元的 CD 播放器,顯得非常便宜,甚至無足輕重。
但如果不是買車,我們會添購 CD 播放器嗎?現在還有人會聽CD嗎?好像不會。但在購車時,加購一台多碟 CD 播放器,只要總價的 0.8%,我們幾乎不看在眼裡。
是吧?你是不是常落入這樣的陷阱?CD 播放器的價格只要一輛車的 0.8% 欸,便宜!刷卡!
但是,200 美元也是價值不斐呀!
2. 心理帳戶
假設你已經先花了 100 元買實體電影票,你到了電影院,打開皮夾,發現票不見了,幸好你的皮夾裡有張 100 元鈔,請問你會不會再買另外一張票呢?
大多數的人都說不會,畢竟已經花了錢買過票,把票弄丟已經夠糟了,不想再花錢了,回家睡覺吧。
現在,想像一下另一種不同的情境:你沒有事先買票,但你對那部電影很有興趣,決定到現場買票。
抵達電影院後,你打開皮夾,發現原本放在裡面的兩張 100 元鈔遺失了一張。不過還好,皮夾裡還有一張 100 元鈔。
此時大多數人會選擇買票。可是,遺失的電影票和遺失的鈔票,價值都是 100 元呀!
這就是心理帳戶在作祟,如果我們有了看電影的預算,當這筆預算用完時(已經事先買票時),就不會補充這筆預算,所以不會再買一張新的票;遺失的鈔票是還沒被編列在某種預算的錢,所以我們很自然就再花 100 買票。
3. 無痛花錢
就是信用卡,信用卡狡詐的一點就是:把付款的時間點和實際使用的時間點分開來。
這使我們的財務視野變得較不清晰,也減輕了我們在刷卡時的花錢之痛。
還有另一個很夭壽的例子,就是「一鍵下單」,這是亞馬遜 (Amazon)的第一項專利,只要用滑鼠點一下,就能夠購買某件商品,這時的消費變得太容易、太無痛了,沒有意識到花錢。
近年來科技大進步,使付款變得太容易,以至於我們幾乎沒有察覺到自己正在花錢,再加上手機付款、電子錢包、Apple Pay,說不定很快就會有視網膜掃描付款服務問世了。
這些科技進步使得付款更容易、更無摩擦、更無痛、更不用思考。
4. 定錨效應
想像一下,你現在人坐在一家高級餐廳裡,看著設計精美的菜單,你會先看到什麼?豪華龍蝦搭配松露佐人工按摩神戶牛, 3000元?好像有點貴!
雖然那可能不是你最後點的,但 3000 元是這份菜單的一個定錨點,使其他品項看起來很便宜。
舉個實際的例子:金色三麥最貴的品項是什麼?經典大拼盤,1250 元。擺在菜單的哪一頁?第一頁。
5. 損失趨避
意思就是,人們會習慣避免損失,因為有研究顯示「失去 10 塊錢的痛感,是獲得 10 塊錢的快樂感的 2 倍」。
來個小測驗,兩個選項你會選哪一個:
A. 你能以目前所得的 80% 過活嗎?
B. 你能夠接受減少目前所得的 20% 嗎?
A 選項和 B 選項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但研究顯示,人們選 A 的可能性,遠高於選 B 的可能性。為什麼?
因為 B 突顯了損失—失去目前所得的 20%。我們把損失看得很重,所以問題 B 會聚焦在損失之痛。
6. 用費力程度判斷價值
先說說畢卡索的故事。
有一天,畢卡索閒坐在公園,有一位女士走過來,央求畢卡索,為他畫一幅肖像畫。畢卡索看了他一會兒,簡單幾筆,就為她完成了一幅完美的肖像畫。
女士讚嘆:「簡單幾筆,你就能夠傳神畫出我,真了不起!我該付你多少錢?」畢卡索說:「 5000 美元。」女士驚呼:「什麼!你才花了幾秒耶。怎麼這麼貴?」
畢卡索回答:「不,他花了我一輩子的時間,再加上剛才那幾秒。」
再來說說實際案例,有天我媽出門忘記帶鑰匙,回家時被鎖在門外,她隨即打電話請鎖匠來開門。
鎖匠來了,這位鎖匠技術一流,把工具伸進鑰匙孔,不到 10 秒,鏗鏘一聲,門開了。
「小姐,這樣跟你收 500」鎖匠說。於是我媽就心不甘情不願地把錢交給鎖匠,事後還跟我說,弄一下就門就開了,還跟我收 500,也太貴了吧!
人們似乎認為,花越多時間畫一幅畫或開一扇門,才值得越多報酬。但是,這些專業人士不就是因為夠專業、夠迅速,才值得高報酬嗎?
7. 被文字操控
想像一下,有兩間餐廳開在一起,一家供應「牛肉去脂 80% 的漢堡」,另一家也賣差不多的東西,但描繪的是「牛肉脂肪含量 20% 」
結果大家都去哪間店消費?前者。研究資料顯示,同樣的漢堡、不同的描繪,導致我們的價值評估大不相同。
「牛肉去脂 80% 的漢堡」聽起來就很健康;「牛肉脂肪含量 20% 」聽起來就很油。是我的話,我也選前者,你看,我這樣理性嗎?
寫在最後
讀完《金錢心理學》才驚覺,我每天都在做錯誤的花費決定…
那要如何擺脫這些陷阱呢?那就是上網查詢,調查一下,你想買下的那樣東西的價值。
然後,再回到開頭說的「這項東西值多少?我願意為他放棄什麼?購買這項東西的機會成本是什麼?」
作者也提到:「如今,網際網路提供的巨量資訊,我們沒有理由不以知識武裝自己。」
這本書的妙處就是作者永遠是用幽默嘲諷的語氣在跟你對話,也引用大量研究和故事來解釋每個金錢陷阱。
祝福我們,永遠都能識破金錢陷阱。
金錢心理學
在《金錢心理學》一書中,作者用幽默方式揭露我們面對金錢的非理性行為。透過案例和實驗,書中探討了七種金錢迷思,如「相對性」和「心理帳戶」等,影響我們的消費決策。作者強調,隨科技進步,如信用卡和電子支付讓消費變得容易,易使我們不自覺花費。他建議透過網絡查詢和反思,幫助我們避免消費陷阱,做出更理智的選擇。
URL: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5897?sloc=main
Author: Dan Ariely, Jeff Kreisler
5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