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人的雙贏溝通法》在說什麼?
《美國人的雙贏溝通法》主要在談「如何學習美國人的溝通方法」,以及「如何談成雙贏」。除此之外,書中還花了很大的篇幅說明「非語言表現」和「如何用非語言表現溝通的技巧」。
作者首先向我們說明美國人為什麼擅長溝通,接著再分享如何向美國人學習溝通。
《美國人的雙贏溝通法》的作者是一位日本溝通教練,叫小林音子。她還是 TEDx 演說訓練師、高階幹部媒體應對訓練員。她也多次在美國視察當地學生所上的溝通學校,並將所見所聞納入這本書的方法中。
接下來,我會融合書中觀點和我的個人觀點,來分享這本書的閱讀心得。
1. 為什麼是美國人?厲害在哪?
書名叫《美國人的雙贏溝通法》,為什麼是美國人?他們厲害在哪?
作者表示,美國人對比於其他國家人民確實更擅長溝通。你回想一下,那些說話技巧很好的人,是不是都出自美國。例如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他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的那場畢業典禮演說,說出了「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這句超級金句,並流傳至今。再例如金恩牧師的演說「I have a dream」,根本是教科書級別的。
為什麼美國人較擅長溝通?較擅長進行演說或報告?因為美國人從中學開始,就很有體系地學習溝通了。除此之外,美國還有許多學習溝通的學校、工作坊和營隊,而父母也會帶孩子去參加。美國人認為出社會後最重要的技能就是溝通力,沒有之一,所以他們非常重視溝通,一定要把溝通技能學好學滿。以上,全都是作者小林音子在美國考察到的現象。
相較之下,台灣人則不認為溝通是重要技能。溝通是一項軟技能,而就我的觀察,台灣很不推崇軟技能,反而是推崇寫程式那類的硬技能。畢竟生活在台灣的版本最佳玩法是,高中讀二類組、大學讀理工科系、最好再洗個碩士學歷,然後就可以順利進台積電當工程師,成為 SS 級玩家,終生不愁吃穿。該玩法不需要學習任何溝通技能,只管讀數物化即可。
2. 美國人的溝通,和我們的差在哪?
差別在於心態。美國人在溝通時非常注重心態,即說話時抱持著以對方為中心的心態。簡單講,就是美國人說話時較能夠替對方著想。
所以作者就說了,溝通時需要把自己的心態從「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轉換成「以對方為中心的心態」。
例如你某天因為處理精神很緊繃的工作而感到疲憊,在辦公室的休息區休息。這時剛好也來了一位同事,一看到你便說「你好像很累呢」。你回答「是啊,這禮拜忙翻了…」同事馬上說道:「你絕對是缺鋅。所以你要多吃含鋅的補品。還有每天至少得保有 8 小時睡眠才行。在睡覺前半小時要悠哉地泡個熱水澡。巴拉巴拉巴拉…」
聽完同事的回應,你的感想是什麼?我自己的感想是「幹,又一個說教哥,吵死了,還不快滾,一看就是個沒社會化完全的。」因為對方的心態太過於以自我為中心,完全沒有以我們為中心,他只是想要透過給人建議來顯的自己很專業。當下我完全不會想聽他的建議,換作是你,肯定也不想聽。
所以,未來我們在與人對談上不要這麼隨意地給人建議、不要這麼好為人師。你以為你給的是蜜糖,但在別人眼裡更可能是砒霜。
3. 非語言表現更重要
在與人面對面溝通上,「非語言表現」(肢體語言)比「語言表現」更重要,而且這是有科學根據的。
1967 年,美國心理學家 Albert Mehrabian 提出了麥拉賓法則,又稱 7-38-55 法則。他發現,在溝通上,人們接收的資訊有 55% 是來自肢體語言,有 38% 來自語調,而只有 7% 來自對話的內容。也就是說,在表達情感和態度時,非語言溝通占據了很大比重。
例如,你今天「笑著責罵他人」,那麼你外表的「笑容」給對方的印象會比「責罵內容」更強烈,這會讓對方覺得你並非真的生氣。
那麼,為什麼手勢和肢體語言在傳遞資訊時佔了這麼多比重?《在大腦外思考》一書解釋,肢體是人類的第一種語言,而每一個人類嬰兒都會重現這段演化使——先懂得使用手勢,然後才學會基礎語言。這就是為什麼肢體語言在傳遞資訊時佔了 55%。
更進一步的科學解釋,美國神經學家 Spencer Kelly 說明,當對方看見肢體語言後,會自動提醒大腦中的聽覺皮質,現在正在進行重要的溝通。一項研究發現,影片裡的演說若有搭配手勢,那麼看過影片的研究對象,記得演講重點的機率會提高 33%。
所以,當你想讓對方確切知道你很開心,就笑的大力一點;想讓對方知道你不太爽,就眉頭皺緊一點。
4. 不是每個人都想雙贏
這裡分享較強烈、較極端的個人觀點。
當你讀完這本書,想把所學套進生活中看看,總有一天你一定會碰壁,因為有些人是不在乎雙贏的。這些人沒有理智,任由情緒左右他的決策,所以就算最後雙輸他也樂不可支。簡單講,這種人就是要來搞你的,沒搞爆你不罷休。他們的樂趣就是看別人過的不開心,社會上存在很多這種人。
以我自己生活為例,我還真的遇過這種單純要搞你的人,這人是住我樓上的鄰居。這鄰居很喜歡在晚上大力踩地板,吵到我難以入睡,今年初我好聲好氣上樓與他溝通後,他反而還踩的更頻繁、更用力了。瘋子,真的是瘋子。打電話報警請警察來瞭解情況後,鄰居也是一樣沒有改善,繼續大力踩踏地板。
既然鄰居這麼不客氣,我也不客氣了,所以我上蝦皮買了震樓神器,看是機器震的比較厲害,還是你腳踩的比較厲害厲害。當我第一天用了震樓神器後(震一整天),鄰居明顯示弱了,從此變得較少大力踩踏地板。但這還無法消除我的怨念,最近考慮購入第二支神器,把對方震爆。
當有人想對我搞雙輸,不好意思,我一定會想盡辦法搞成單贏,而且贏的人只能是我。大家也應該如此,將社會害蟲趕盡殺絕你我有責。
寫在最後
《美國人的雙贏溝通法》算是有走出自己的定位,在茫茫溝通書海中佔了一席之地,是本實用的溝通書。要知道,台灣的出版社群很愛出溝通類書籍,每個月都有大量溝通新書出爐,當這些書擺在你面前要你選一本,你絕對會出現選擇障礙。
整本書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解釋「為什麼美國人較擅長溝通」的部分吧,我還是頭一次知道美國人這麼注重溝通,而且家長還會讓小朋友上專門的溝通課程,這些都是我無法想像的,畢竟我從小就生活在過度注重硬技能的台灣。
我知道《美國人的雙贏溝通法》也許過度美化美國人,美國人應該也存在著不少以自我為中心的混蛋溝通者,任何國家都有。但這是我讀過第一本以美國人溝通方法為切角的溝通書,算是新鮮。
最後,推薦《美國人的雙贏溝通法》給所有想學習溝通且沒讀過幾本溝通書的朋友們,這本書能幫助你達成雙贏的對話。但如果你已經讀過大量溝通書,那麼這本書你可以略過,畢竟溝通書都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