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上癮》在說什麼?
《自律上癮》主要在談「如何利用行為設計心理學,做到自律」,並且提供了 28 道策略,幫助你戰勝拖延、養成自律並樂在其中。
《自律上癮》標榜這麼一句話,「真正的自律,靠的不是堅持,而是方法。」自律的方法,其實就是一連串的設計學、心理學和腦科學。所以,只要搞懂這些科學,就能離自律更近一步,而這本書就是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描述這些科學。
《自律上癮》的作者是何聖君,他是一名心理科普作家,前喜馬拉雅多條產品線負責人,前電子智能製造平台企業副總經理,同時也是 11 本書的作者,著有《熵減法則》《行為上癮》等書。
(延伸閱讀:《熵減法則》閱讀筆記|3 組數字與公式,讓你的人生從無序進化到有序)
接下來我會分享《自律上癮》28 道策略中我最認同的 5 道策略。
1. 使命幫助自律
如果你有偉大的使命,那麼你就更能夠自律。
Peter Drucker 的人生使命是成為現代管理學之父;曹雪芹的人生使命是完成曠世巨著《紅樓夢》;「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人生使命是創造一個沒有飢餓的未來;《三體》科幻小說的作者劉慈欣,他的人生使命是用中國科幻帶領全人類去感受星辰大海。
有了人生使命,你就更能夠自律地死嗑著一件事情作,嗑著嗑著,你就成材了。就像高中國文課文《賣油翁》裡的賣油翁說的,「無他,唯手熟耳。」
前陣子我一直想自律早起,但一直辦不到,直到我試了《清晨5點俱樂部》的方法——打造你的使命。當我抗拒起床時,我告訴自己:「我起床是為了要完成人類的任務。」這是古代羅馬皇帝馬可斯・奧理略所說過的金句。沒錯,我把自己當成人類的代表。要是不起床的話,人類文明就會停滯或衰敗,所以我必須起床做事,讓人類文明持續進步。有了這樣的使命,我覺得自己對全人類有著重責大任,不敢不早起。所以我現在每天早上 4:15 起床。
(延伸閱讀:《清晨5點俱樂部》心得|早起自我提升的最佳指南)
當然,擁有使命的好處不只是幫助你自律,還能讓你的心理更健康。
美國社會科學家 Ying Chen 在 2019 年發表了一篇與使命感有關的論文,論文名稱是「使命感與青年的心理福祉分析」。這是一項長期研究,他們總共花了 6 年時間做訪問與調查。最終他們發現,具有較強使命感的青年,在心理福祉方面的表現很出色,也就是「生活滿意度提高」、「正面情緒增加」、「自尊心強化」、「情感處理和表達能力改善」以及「抑鬱症狀減少」。
2. 魯莽幫助自律
這裡說的魯莽,不是粗魯或輕率的意思,而是行動力強,說幹就幹的意思。而這種說幹就幹的精神能幫助你自律。魯莽,就是主打不規劃方法、不深謀遠慮、不思考太多,先做就對了。
我認為人的大腦是一把雙面刃。大腦讓你有辦法深思熟慮,避開危險;但就是因為過度思考、想得太多,所以很多事都沒有去執行,相當可惜,而自律就是其中一件事。所以,我們需要魯莽精神,說幹就幹。
對岸最強知識平台得到的 CEO 脫不花說過:「人生總有很多左右為難的事,如果你在做與不做之間糾結,那麼,不要反覆推演,立刻去做。魯莽的人反而更容易贏。」我很認同脫不花說的這句話,因為我相信「成大事者不糾結」。
如果兩年前的我還在糾結要不要經營部落格的話,那麼我就不會認識這麼多家出版社和廠商,以及接到這麼多的合作邀請。而且我後來才發現,經營部落格所帶來的收益,遠大於經營 IG。除此之外,經營部落格讓我獲得了許多穩定的免費流量,幫助我在睡覺時也能觸及網路世界的陌生人。
到了現在,我已經能夠很自律地經營部落格,每週至少發表一篇三千字文章,而部落格為我帶來的效益就像滾雪球一樣,慢慢變大。如果我有一台時光機的話,我會回到兩年前,然後好好感謝當時魯莽的我。
3. 覆盤幫助自律
作者在書中指出,覆盤也可以幫助你自律,因為覆盤後會讓你在做困難事情的時候更有底氣,你知道堅持後一定會有好結果,所以不會輕易放棄。
何謂覆盤?覆盤就是當你做完一連串的事情後,靜下來反思,思考自己哪部分可以做的更好。
例如我一週內發佈了很多篇 IG 貼文,那麼我就會找個時間看看哪幾篇貼文表現最好,然後思考出它們為什麼表現好,得到答案後,就把它代入下一輪的行動,而我將會在下一輪的執行更有底氣,更能堅持自律(持續發文),因為我知道這一輪我能做的更成功。
對岸的社群商業戰略專家剽悍一隻貓在一次分享中提到:「覆盤,才能翻盤。覆盤讓自己進步更快,活得更明白。覆盤能讓你從過去的時間裡學到東西。堅持覆盤,有利於認清現狀、調整方向,更好面對未來。」
愛因斯坦說過:「我們無法在原有的認知水準上解決原有的問題。所以,覆盤最大的好處是能幫助你沉澱經驗、萃取知識、解決問題、提高效率。」而蘇格拉底也說過:「不反思的人生,不值得過。」
為了幫助你確實覆盤,作者在《自律上癮》提出了具體的覆盤四步驟:回顧目標、評估策略、反思過程和最佳化行動。
第一步,回顧目標,意思是回頭看看過去所做的行動,並量化目標。假設你昨天的行動目標是寫一篇一千字文章,但你只寫了 500 字,那麼完成率就是 50%。
第二步,評估策略,意思是評估過程。目標是寫一篇一千字文章,但你只寫了 500 字,為什麼?過程發生了什麼導致你沒達成目標?也許是精神不好、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打電動等等。
第三步,反思過程,意思是想出新的過程,也許能改善下一輪行動。目標是寫一篇一千字文章,但你只寫了 500 字,因為昨晚沒睡好,導致一整天精神不濟,影響了寫作效率。所以,你的新過程就是好好睡覺。
第四步,最佳化行動,意思是把第三步得出的新過程套用在下一輪新行動中,看看下次能否完成目標,寫出一千字文章。無法完成的話,就重回第一步,再重新覆盤一次,直到完成目標。
4. 冥想幫助自律
《自律上癮》提到,冥想是幫助自己自律的好方法。而我甚至覺得冥想等同於開外掛,會冥想的人在自律上絕對能狠狠超越不冥想的人。
在《最高自律力》一書提到,你會感覺自律這麼困難的原因,是因為「意志力消耗過快」。當你在要求自己、對自己嚴格的時候,就會消耗意志力。然而,冥想可以幫助你恢復意志力,如此你就能更順利地自律了。
(延伸閱讀:《最高自律力》心得筆記|如何從拖延變自律,5 個與意志力有關的有趣知識)
冥想具體怎麼做?我曾在《顛峰心智》一書讀到具體的冥想步驟,也就是觀息步驟,一共有三個步驟。
(延伸閱讀:《顛峰心智》閱讀筆記|每天做這件事 12 分鐘,輕鬆奪回專注力)
第一步。坐下來,坐姿保持直挺,要覺得舒服,但也不能過度放鬆。閉上眼睛,呼吸,跟著呼吸的自然步調走,不要控制呼吸。
第二步。選一個跟呼吸的感受最明顯的身體部位,從頭到尾鎖定這個部位,例如呼氣時鼻孔感覺到涼涼的,那就一直注意鼻孔涼涼的感覺。
第三步。注意自己的注意力有沒有跑掉,要是意識到跑掉的話要記得轉回來,例如呼吸到一半腦中開始想晚餐吃什麼,這時就要趕快轉回來繼續注意鼻孔涼涼的感覺。
持續冥想 12 分鐘,就有辦法恢復意志力。
冥想除了可以恢復意志力之外,還可以增厚你的大腦皮質(前額頁皮質)。皮質是 20 萬年前,在人類大腦中的前額葉區域進化出來的。皮質讓人類可以思考,進而創造語言、發展科技、建立文明等等。若能夠增加皮質體積(增厚皮質)的話,那我們將會有更多力氣去理性思考、做出決策、延遲滿足、做出難而正確的決定——自律。
然而,冥想是目前唯一一個經過科學證實可以有效增厚皮質的活動。2005年,美國神經科學家 Sara Lazar 在期刊《Neuro Report》發表了一篇名為 Meditation exper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ortical thickness (中文翻譯為:冥想經驗與增加的大腦皮質厚度有關)的論文。這篇論文的內容大意是:人類首次發現,冥想可以有效增厚皮質。
你看,每天冥想 12 分鐘就能恢復意志力和增厚皮質,讓我們在自律的路上更順利。所以,每天冥想的人,就等於在人生這場遊戲裡開了外掛。
5. 自律上癮的終極方法
Charles Duhigg 的《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一書提到,把上癮行為看作一種習慣的話,你可以用好習慣來代替壞習慣。那麼,想要自律上癮,一共有四個步驟。
第一步,確定觸發特徵。也就是搞清楚什麼樣的情境容易產生上癮行為,比如我有一位前同事,明明對自己的體型不滿意,卻依舊對奶茶上癮,開會之後總想點一杯奶茶。在這裡,「開會」就是觸發特徵。
第二步,釐清何種獎勵。仍舊以會後點奶茶為例。喝奶茶能帶給他什麼獎勵?因為在會上腦力激盪,消耗了大量腦細胞;而且有時主管還會因為不滿意結果而追問。所以每次會後,他都有一種「身體被掏空」的感覺,想喝一點甜的,找回幸福感。所以,吃甜食找回幸福感,正是會後點奶茶給予他大腦的獎勵。
第三步,尋找相同刺激。既然大腦想要的是這種能帶來幸福感的獎勵,那麼這種獎勵有沒有其他替代方案?為了找到替代方案,這位前同事發現,會後吃一支冰淇淋、吃一根香腸或是喝一瓶無糖可樂,也會產生相同的幸福感。而在這三種能提供相同刺激的替代方案中,唯有喝一瓶無糖可樂不會攝入過多的卡路里。所以,無糖可樂就是一個好的選擇!
第四步,新老習慣更替。也就是以後開會後不喝奶茶了,改喝無糖可樂,達成自律減肥的效果!
這種無痛的自律方法,輕輕鬆鬆就能上癮。
寫在最後
《自律上癮》這本書我很喜歡,因為它夠科學、夠簡單好讀。
整本書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冥想」,我是讀了才知道,原來冥想所能得到的好處都是有科學證據支持的。
我還讀過作者的上一本書,《熵減法則》,大推,主要談論「如何減少你人生的混亂程度,幫助你把人生從無序進化到有序」。和這篇書評的主角書一樣,都大量引經據典,相當精采。
最後,推薦《自律上癮》給所有想做到自律的朋友,書中的方法足夠科學,肯定能幫助你成功自律。如果你對行為學、心理學、腦科學也感興趣的話,這本書也一樣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