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你目前的所在位置:

閱讀筆記全攻略|閱讀筆記如何寫?3 步驟輕鬆學會

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如何寫
進化村
筆記
分類筆記
施定男

這是一篇極詳細的「閱讀筆記教學文」,字數破萬,請小心服用。

如果你想直接學習寫閱讀筆記的方法,歡迎點擊「如何寫數位閱讀筆記」直接跳轉到對應的篇幅學習。

但我希望你能從頭開始讀,從「閱讀筆記是什麼」、「為什麼要寫閱讀筆記」開始理解,你會學習的更完整。

最後,我也會提到「如何應用筆記」、「如何養成寫筆記習慣」,以及「我自己的心路歷程」。

這些內容,可以說是閱讀筆記全攻略,肯定能解答你大部分的疑惑。


閱讀筆記是什麼?

閱讀筆記,就是當你讀完一本書,或是看完一篇網路文章所做的筆記。

更廣義一點,閱讀筆記也可以是看完一場電影、逛完一場展覽,或聽完一則 Podcast 所做的筆記。

不過,為了縮小這篇文章要討論的內容,我把焦點全放在書籍上,也就是只討論「讀完一本書後,所做的閱讀筆記」。而這裡說的書,可以是電子書,也可以是紙本書。

那麼,實際上的閱讀筆記是長什麼樣子?

例如我剛讀完了生產力神人 Ali Abdaal 的《高效原力》,書裡提到了許多「愉悅的心情可以增加生產力」的實驗研究。所以我為這本書寫下了其中一條閱讀筆記是:

許多實驗表明,你的「心情」與你的「生產力」,有著高度相關性。心情好,生產力高;心情不好,生產力低。

這就是一條簡單、好讀且好懂的閱讀筆記。

接下來的內容會出現更多閱讀筆記的教學和範例。

readingnote1

為什麼要寫閱讀筆記?

我個人認為要寫閱讀筆記的原因有以下兩個。

  • 得到外在獎賞
  • 得到內在成長

1. 得到外在獎賞(合作機會)

寫閱讀筆記,可以幫助我們做後續的輸出,例如寫出一篇閱讀心得或寫出一篇投稿文章等等。把這些產出發佈到網路上,我們就可能獲得合作機會。

具體來說,寫閱讀筆記,就像是在蒐集卡片一樣,當你蒐集夠多的卡片,卡片們就能組合出全新的閱讀心得或投稿文章,接著你就能向外發表它,然後得到外界的頌讚,觸及到多家廠商,進而得到合作機會。

以我自己來說,當我開始廣泛閱讀,並給每本讀過的書做了多則閱讀筆記。將筆記組合成閱讀心得後,我就會發佈在 IG 上。持續發佈 100 天後,就開始有出版社找我合作,合作內容是寫新書心得,推廣新書。至今都還能收到出版社的合作信件。

readingnote2

到了 2024 年底,開始有書評投稿平台(開根好)找我合作,邀請我每個月寫數篇閱讀心得給他們供稿;同時也有出版社找我掛名推薦新書。

readingnote3
我在「開根好」上寫的閱讀心得
readingnote4
我為《方法總比問題多》這本書掛名推薦

能得到以上合作機會,我認為都要歸功於閱讀筆記。寫閱讀筆記,絕對是得到合作機會的第一步。

2. 得到內在成長(多角度看事情)

內在成長,雖然沒有外在獎勵這麼誘人,但我認為它非常重要。得到內在成長,你就能以更多的角度看事情,進而看清全貌。

具體來說,當你讀了很多本書、累積了多則閱讀筆記後,你自然就能理解某些觀點不一定完全正確。

例如某本書說,穿襪子睡覺的好處是可以助眠;另一本書又說,穿襪子睡覺的壞處是會導致足癬。那麼,我們睡覺時到底要不要穿襪?

此時你曾記錄的筆記就派上用場了,你曾做了以下兩條筆記:

  • 穿襪睡覺可以助眠,是因為穿襪後的腳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變好,使熱量更容易從四肢散發,進而幫助核心體溫降低,讓你想睡。

  • 穿襪睡覺會導致足癬,是因為太緊的襪子會不利於血液循環,導致汗水不易排除,誘發滋生真菌,導致足癬。

看過筆記後你恍然大悟,原來兩本書都沒有講清楚,你是靠筆記才看清楚事情背後的真相:睡覺時可以穿襪,因為能助眠,但要注意不能穿太緊的襪子上床。

藉由閱讀筆記知道真相後,你,獲得了內在成長。

readingnote5

5 種閱讀筆記形式

我嘗試過的閱讀筆記形式,一共有以下 5 種。

  1. 摘要評論
  2. HQ & A
  3. 點線面筆記
  4. 康乃爾筆記
  5. 九宮格筆記

1. 摘要評論

摘要評論,就是「摘要」書中某個打動你的段落,然後我們在段落底下寫下「評論」。

例如我在書中讀到以下這段有打動我,覺得特別有意思,所以把它摘要下來。

「巨石硬碟理論」是一種關於數據儲存與安全性的概念,比喻性地描述了將大規模數據儲存在極為堅固耐用的裝置或介質(巨石)上的想法。這種理論的背景通常來自於對數據長期保存、耐用性和防範災害損失的需求。

也就是說,儲存的媒介不僅要能抵抗物理損壞,還應具備能夠長時間保存數據的能力,無需頻繁維護或更換。這樣的儲存技術可以應用在一些關鍵數據的保存,例如檔案館、政府檔案、歷史記錄、基因數據等等。

並在摘要底下附上了我對它的評論(列點式)。

  • 巨石因為夠硬、夠堅固,所以可以承受上萬年的洗禮而不化成灰,其保存時間遠大於電腦硬碟

  • 所以巨石上可以刻數據、留訊息,讓下一波文明可以透過巨石理解我們

完整的摘要評論,如下圖所示。

readingnote6

2. HQ & A

HQ & A,是 3 個英文字的縮寫,分別是 HighlightQuestionAnswer

  • Highlight:摘要(你劃下的重點)。也就是書中打動你的段落。

  • Question:問題。如果你劃下的重點是答案,那麼問題會是什麼?

  • Answer:答案。用自己的語言,寫下你的答案。

簡言之,HQ & A 就是一種「自問自答」的閱讀筆記形式啦 XD 這樣的筆記可以加深我們對某個觀點的印象,甚至是更進一步地理解它。

一樣以巨石硬碟理論作為教學範例。

  • Highlight:

「巨石硬碟理論」是一種關於數據儲存與安全性的概念,比喻性地描述了將大規模數據儲存在極為堅固耐用的裝置或介質(巨石)上的想法。這種理論的背景通常來自於對數據長期保存、耐用性和防範災害損失的需求。

也就是說,儲存的媒介不僅要能抵抗物理損壞,還應具備能夠長時間保存數據的能力,無需頻繁維護或更換。這樣的儲存技術可以應用在一些關鍵數據的保存,例如檔案館、政府檔案、歷史記錄、基因數據等等。

  • Question:

可以對 Highlight 問「5W1H」(六何法),也就是何人(Who)、何時(When)、何事(What)、何地(Where)、為何(Why)及如何(How)。

其中我認為最好用的問法是 What、Why 和 How,也就是問以下 3 個問題。

  1. 什麼是巨石硬碟理論?
  2. 為什麼要長時間保存數據?
  3. 如何長時間保存數據?

註:你也可以只想一個問題,不一定要兩個或兩個以上,寫閱讀筆記是很自由的,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 Answer:

對剛剛提出的問題,用自己的語言,寫下答案。

Q1:什麼是巨石硬碟理論?

A1:巨石硬碟理論,是我們必須找出一種長期保存數據的媒介,而這個媒介要像巨石一樣堅硬無比,可以抵抗時間和災害的洗禮。

Q2:為什麼要尋找可以長時間保存數據的媒介(巨石)?

A2:因為長時間保存數據,可以讓未來的人理解我們這一代的人是如何生活。講極端一點,如果現代人因為天災全部滅絕了,那麼下一波人類文明就可以透過被保存的數據理解我們。

Q3:如何長時間保存數據?

A3:最直接的方法,是找塊堅硬無比的巨石,然後在上面刻字;較聰明的做法,是請科學家開發出保存壽命遠超過現代硬碟的儲存裝置。

完整的 HQ & A,如下圖所示。

readingnote7

3. 點線面筆記

點線面筆記,是一種極具個人色彩的閱讀筆記形式,它需要寫出較多的個人觀點。換言之,寫這樣形式的筆記就會比較燒腦一點。

以下介紹點、線、面各代表什麼意思:

  • 點:書中的重點。寫出你讀到的重點。

  • 線:個人的領域線。把重點帶進你的個人領域(我是科普作家),寫出屬於你自己的觀點。

  • 面:人生應用面。藉由觀點,寫出你如何在生活中應用。

一樣以巨石硬碟理論作為教學範例。

  • 點:

巨石硬碟理論,是我們必須找出一種長期保存數據的媒介,而這個媒介要像巨石一樣堅硬無比,可以抵抗時間和災害的洗禮。

  • 線:

科學家也許已經找到了這個「巨石硬碟」,那就是鑽石。2024 年 12 月,中國科學家宣稱在「鑽石儲存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他們成功在鑽石裡儲存 1.85 TB 的資訊,而且可以保存數百萬年之久。De Beers 鑽石公司的「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傳」這句廣告詞,可能要改成「鑽石恆久遠,資訊永留傳」。

  • 面:

雖然我買不起鑽石,也沒有什麼重要的資訊想要永流傳,但我希望自己在網路上發表的文章可以永久保留下來。這時筆記軟體就很重要了,它可以把所有文章儲存在個人雲端上,所以我訂閱了 Heptabase。筆記軟體,就像是中國科學家口中的鑽石。

完整的點線面筆記,如下圖所示。

readingnote8

4. 康乃爾筆記

康乃爾筆記(Cornell Notes),是康乃爾大學教育學教授 Walter Pauk 於 1940 年代提出的一種筆記形式。他在暢銷書《如何在大學學習》中提倡這種方法。

康乃爾筆記主要分為四大筆記區塊:

  1. 主題區:書名與核心主旨
  2. 筆記區:條列你覺得不錯的知識點
  3. 提問區:根據筆記區的知識點,回推問題
  4. 總結區:總結前述筆記,或你對這本書的反思、你的未來運用
readingnote9

其實康乃爾筆記就是表格版本的 HQ & A,兩者記錄的內容相當類似。

這裡一樣以巨石硬碟理論作為教學範例。

巨石硬碟理論
為什麼要尋找可以長時間保存數據的媒介(巨石)?長時間保存數據,可以讓未來的人理解我們這一代的人是如何生活。講極端一點,如果現代人因為天災全部滅絕了,那麼下一波人類文明就可以透過被保存的數據理解我們。
科學家也許已經找到了這個「巨石硬碟」,那就是鑽石。2024 年 12 月,中國科學家宣稱在「鑽石儲存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他們成功在鑽石裡儲存 1.85 TB 的資訊,而且可以保存數百萬年之久。雖然我買不起鑽石,也沒有什麼重要的資訊想要永流傳,但我希望自己在網路上發表的文章可以永久保留下來。這時筆記軟體就很重要了,它可以把所有文章儲存在個人雲端上,所以我訂閱了三年的 Heptabase。

5. 九宮格筆記

九宮格筆記,也是一種讀完整本書後再寫的閱讀筆記形式,它是由歐陽立中老師所發明的。

九宮格也就意味著一共有 9 個格子,而你要在格子中填入你的筆記。

9 個格子要填入的內容如以下:

  1. 書名
  2. 作者:作者最夠格寫這本書的資歷是什麼?
  3. 自序:最能代表作者的一句信念是什麼?
  4. 目錄:最讓你好奇的一篇是什麼?
  5. 新術語:學到的一個新術語是什麼?
  6. 有感故事: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故事是什麼?
  7. 最難點:書中最費解的一個概念是什麼?
  8. 行動點:讀完你馬上可以應用的是什麼?
  9. 下一本:你想讀的下一本書是什麼?
readingnote10

這裡分享我讀完《顛峰心智》後所做的的九宮格筆記。

Amishi Jha 博士是邁阿密大學心理學教授,2010 年創立了正念研究與實踐工作坊。專注力,是可以訓練的。為什麼我們天生缺乏專注力?
正念訓練顛峰心智原始人因為採集時太過專注被老虎吃掉的故事
後設覺察每天起床靜坐冥想 12 分鐘內在專注力的節奏

這種筆記的特性是,它很輕量!它不要求你寫太多、太複雜的內容,只要簡單記錄即可。而僅僅是這樣的簡單記錄,就能加深你對書中內容的印象。

表格總結 5 種閱讀筆記形式

摘要評論HQ & A點線面筆記康乃爾筆記九宮格筆記
呈現方式文字條列文字條列文字條列表格與文字表格與文字
記錄時機閱讀時閱讀時閱讀時閱讀時或閱讀後閱讀後
思考程度
時間投入
主要目的記錄重點並加入個人見解自問自答以加深印象和理解記錄重點並想辦法應用自問自答加深理解+想辦法應用簡單萃取一本書各方面的精華
適合的讀物類型各類書籍皆適用各類書籍皆適用各類書籍皆適用各類書籍皆適用各類書籍皆適用

我用哪種形式記錄閱讀筆記?

我自己最常用「摘要評論」的形式記錄閱讀筆記,因為它所需的「思考程度」和「時間投入」是五者中最低的,這讓我在寫閱讀筆記的時候較沒有負擔。

不過我自己在寫摘要評論時,會再揉合「自己習慣的寫作方式」和「參考生產力專家的寫作方式」,進而把「撰寫摘要評論」這件事變得更系統化,也讓產出結果的品質變得更好。

這樣優化後的撰寫閱讀筆記方式,我把它稱為「COD 摘要評論法」,下個篇幅會仔細講解我如何透過該方法來寫數位閱讀筆記。

readingnote11

如何寫數位閱讀筆記?

數位閱讀筆記,也就是以電腦打字的方式寫閱讀筆記。這樣的閱讀筆記,可以寫在 word 檔或筆記軟體裡。

這裡我推薦你寫在筆記軟體裡,因為後續較容易搜尋和管理,而我推薦的筆記軟體是 Heptabase,接下來都會以它作為教學範例。

(延伸閱讀:Heptabase介紹|最完整的 Heptabase介紹文,52 種功能一次看

如果你是使用 Evernote、Notion 或 Obsidian 的話,不用慌,它們的使用邏輯也與 Heptabase 類似。也就是說,這篇文章提到的方法,適用於市面上的所有筆記軟體。

在撰寫數位閱讀筆記上,我自己都是用「COD 摘要評論法」來撰寫,我也很推薦你學習這個方法。

readingnote12

COD 三個英文字母,代表的是三個步驟:

  1. Capture(捕獲)
  2. Organize(分類)
  3. Distill(萃取)

這三個步驟,是我從生產力大師 Tiago Forte 的著作《打造第二大腦》中學到的。當我把這套方法用在寫閱讀筆記上時,覺得相當順手,就一直持續用到現在了。

(延伸閱讀:《打造第二大腦》心得|3 個問答與應用範例,讓你掌握知識管理

接下來我會仔細講解這三個步驟。

Step 1. Capture(捕獲)

捕獲,就是把書裡打動你的資訊存進筆記軟體裡。

具體打動你的資訊可能是以下 6 種:

  • 名言佳句
  • 故事
  • 實驗研究
  • 統計數據
  • 能夠挑戰你原有觀點的內容
  • 你覺得作者寫的特別好的內容

請注意,這一步直接儲存資訊就好,也就是直接把書中打動你的段落摘要進筆記軟體即可,不需要額外動腦打字、寫評論等等(消化)。寫評論是第三步的事,後文會提到。

摘要進筆記軟體時,標題可以打上今日日期,或隨便一個能代表這則段落的關鍵字,如下圖。

readingnote13

恭喜你!如此就完成了一則(未消化過的)閱讀筆記。

然而一本書裡肯定有很多個打動你的資訊,請你將他們一個個以該步驟的方法存入筆記軟體中。一本書我可能會做 10-20 則。

這裡岔題一下,關於如何把書中的資訊存進筆記軟體裡,一共有 3 種方法。

1️⃣第一種方法:如果你是用「Kobo 電子書閱讀器」或「Kindle 電子書閱讀器」的話,你可以使用 Readwise 這個軟體同時串接閱讀器和筆記軟體,當你在閱讀器上畫線做註記時,它會把註記同步到你的筆記軟體中。具體操作方法,如以下 Readwise 介紹文。

(延伸閱讀:Readwise 介紹|最完整的 Readwise 介紹文,15 種功能一次看

2️⃣第二種方法:如果你是用「Kobo 電子書閱讀器」,且用不慣 Readwise 的話,你可以直接開啟閱讀器的匯出註記功能,讓你把在閱讀器上做的註記直接匯出到電腦上。具體操作方法,如以下文章。

(延伸閱讀:Kobo電子書閱讀器如何螢幕截圖、匯出註記?13 個隱藏功能解密

3️⃣第三種方法:如果你是讀紙本書的話,你可以使用特定手機 App 裡的 OCR 技術,將紙本上的文字轉化成數位的形式。簡單講,就是透過手機相機掃描,將紙本書上的文字複製到手機或電腦中。這裡我推薦兩個 App,「白描」和「UPDF」(前者較便宜且功能單一)。

(延伸閱讀:如何更快速地節錄紙本書中的文字?這個手機 App 秒解決!

(延伸閱讀:UPDF 評價與使用心得|UPDF 幫助你零阻力編輯電子文件

readingnote14

Step 2. Organize(分類)

當你把一本書中所有打動你的資訊存入筆記軟體後,你就會得到很多則(未消化過的)閱讀筆記。

然而,在這個步驟中,我們要做的不是消化它們(第三步驟才是),而是先分類它們。

國際數據資訊公司的報告指出,典型知識工作者每天 26% 的工時耗費在搜尋分散於多個系統的資訊,而且他們找到所需資訊的機率只有 56%。為了破解這個困境,我們要做的就是替閱讀筆記做好分類,方便我們未來能在短時間內順利找到筆記。

關於如何分類筆記,Tiago Forte 提出了 PARA 分類系統,並在他的第二本著作《打造第二大腦實踐手冊》中詳細討論了如何分類。而我也會在這裡跟你分享我如何用 PARA 分類閱讀筆記。

(延伸閱讀:《打造第二大腦實踐手冊》心得|幫助你分類筆記的最佳指南

PARA 的四個英文字母,各別代表以下四種資料夾:

  • 專案Projects)
  • 領域Areas)
  • 資源Resources)
  • 檔案庫Archives)

如果你想要有條理地分類閱讀筆記的話,那麼你的筆記軟體裡只要有專案領域資源檔案庫這四個資料夾就好(使用 Heptabase 的 Tag),再多都是冗餘,如下圖。意思就是,只用這四個資料夾來容納你所有的閱讀筆記。

readingnote15

當然,四個資料夾中,可以再增設子資料夾,做更細節的分類,上圖中我就是這麼做的,例如「Resource」(資料夾)>「外星生命」(子資料夾)。

📂專案資料夾:

專門存放你目前正在努力進行的「短期任務」,例如:

  • 即將要輸出成心得並發佈至網路上的閱讀筆記

  • 即將要輸出成投稿文章的閱讀筆記

  • 即將要輸出成演講稿的閱讀筆記

這裡分享我的專案資料夾,如下圖。

readingnote16

📂領域資料夾:

專門存放你目前的「責任範圍」。

責任範圍指的是,會無限期持續下去,你要一直蒐集與之相關的資訊,這和有明確截止日的專案是相反的。

如果你對以上敘述難以理解的話,你可以把責任範圍簡單想成,你在工作上的職責範圍。

假如:

  • 我是一位知識創作者,我主要與大眾分享閱讀技巧(職責範圍),所以領域資料夾裡會記錄與「閱讀法」有關的閱讀筆記。

  • 你是一位健身教練,你主要與大眾分享健身技巧(職責範圍),所以領域資料夾裡會記錄與「健身」有關的閱讀筆記。

  • 你是一位已婚男性,你很愛你的老婆,所以領域資料夾裡會記錄與「維繫感情」、「保持新鮮感」有關的閱讀筆記。

  • 你是個一般人,你很重視自己的財富與健康,所以領域資料夾裡會記錄與「理財」、「升職加薪」、「運動」有關的閱讀筆記。

這裡分享我的領域資料夾,如下圖。

readingnote17

📂資源資料夾:

專門存放「你感興趣的事物」。

例如我對以下三個主題感興趣:

  • 腦科學
  • 長壽科學
  • 外星生命

那麼我就會去讀相對應的書籍,並把其閱讀筆記存放在資源資料夾裡。

這個資料夾裡的資訊,都不屬於你的短期任務和職責範圍,它只是你有興趣的資訊。

當時間久了,裡頭存放的資訊夠多了,可以屆時再來重組這些資訊,輸出文章。

這裡分享我的資源資料夾,如下圖。

readingnote18

📂檔案庫資料夾:

專門存放「你已經用不到的資料」。

例如:

  • 你已經把某個專案裡的閱讀筆記輸出成閱讀心得,那麼就可以把它移到檔案庫中封存。

  • 你已從健身產業中離職,不再向大眾分享健身知識,那麼你就可以將領域裡的健身閱讀筆記移到檔案庫中封存。

  • 你對腦科學這個主題不再感興趣,那麼你就可以將資源裡的腦科學閱讀筆記移到檔案庫中封存。

⚠️請注意,檔案庫資料夾並不是資源回收桶,它只是用來暫時封存資料而已。

意思是如果未來你想用到這些資料的話,你隨時可以從檔案庫資料夾中調動。

我們把「已經用不到的資料」放進檔案庫資料夾,是因為想讓 PARA 系統看起來更整潔。

當然,PARA 分類方法還有很多眉角和小細節,沒辦法只單用一個篇幅就完整講解。如果你想更加理解 PARA 分類的話,我也寫了一篇極細節的 PARA 專文供你參考。

(延伸閱讀:PARA 系統是什麼?如何建立 PARA 並分類筆記?7 步驟輕鬆達成

readingnote19

Step 3. Distill(萃取)

撰寫數位閱讀筆記的最後步驟,萃取。

萃取,也就是把那些已經分類好,但還未消化過的閱讀筆記,進行消化、寫評論。經過這個步驟,你會對你的閱讀筆記有更深的理解和印象。

在萃取步驟中,你並不需要一次萃取到位,而是可以分次萃取(三次)。這可以有效降低你寫閱讀筆記的壓力,讓你不會那麼抗拒。

1️⃣第一次萃取:把重點用粗體字標記起來,如下圖。

readingnote20

2️⃣第二次萃取:粗體字中特別有趣、有價值的部分用螢光筆畫起來,如下圖。

readingnote21

3️⃣第三次萃取:根據粗體字螢光筆的標記文字,用自己的語言寫下列點評論,如下圖。列點評論寫在摘要上方,是為了方便未來複習(一點進來就能看到評論)。

readingnote22

完成第三次萃取後,你就等於寫好一則經消化後(經加工)的閱讀筆記,恭喜你!

這三次萃取中,前兩次(粗體字螢光筆標註)都是輕鬆、不耗腦力的;只有第三次(寫列點評論)才比較耗腦力,因為要重組句子並用自己的語言寫下。

完成萃取步驟後,你以後複習閱讀筆記就會變的極快(直接讀列點評論),而且該則筆記也變的更好找。

readingnote23

以上,就是以 COD 摘要評論法寫數位閱讀筆記的方法。


如何寫紙本閱讀筆記?

紙本閱讀筆記,就是直接把筆記記錄在紙本書上。

又因為是紙本筆記,跟數位的不一樣,它不利於搜索,所以這裡就不沿用 COD 摘要評論法來寫閱讀筆記,而是直接以「貼標籤+寫少量文字」的形式來寫,如下圖。

readingnote24

我始終認為,想要藉由寫閱讀筆記獲得外在獎賞和內在成長的話,就必須以數位的形式撰寫,因為它可以累積資料庫,也利於搜索,更利於複習。

然而,寫紙本閱讀筆記,我認為比較像是寫開心的,就是加深一下印象而已。既然是寫開心的,那麼「貼標籤+寫少量文字」這種簡單的記錄形式就很適合。

貼標籤也不是隨便貼,我自己會用 4 種顏色的標籤來貼(4 色標籤法),而每種顏色對應到不同類型的元素;文字我會寫在標籤上或寫在書上。

(延伸閱讀:為什麼讀書要貼標籤?又該怎麼貼?4 色標籤法大公開!

我都用什麼樣的標籤?

我都去文具王實體店買這款標籤(便條紙),品名是「Post-it 標籤紙 670-5SSAU」,這標籤的寬度挺寬的(1.5 公分),方便我寫字。

在實體店買的話,一包是 68 元。

readingnote25

這款標籤裡有我需要的 4 種顏色:

  • 黃色
  • 橘色
  • 藍色
  • 綠色

黃色標籤:記錄新名詞

新名詞可能是以下兩種:

  • 新術語
  • 新概念

比如我在《人生算法》裡讀到一個對我來說非常新的概念——「閉環」。

理解完這個新概念後,我就會在黃色標籤或書本內頁寫上「我對閉環的簡單詮釋」,然後把標籤貼在首個提到「閉環」的頁面上,如下圖。

readingnote26

橘色標籤:記錄重點

書中的某個「重點」,你可能早已在其他本書讀過,但它在這本書上反覆出現,那麼就代表它是重要資訊、是值得記錄的、是值得貼標籤的。

比如我在《打造超人大腦》裡讀到一個我早已讀過的概念,但它又反覆出現在這本書裡——「寫編分離」。

那麼我就會把橘色標籤貼在首個提到「寫編分離」的頁面上,如下圖。

readingnote27

色標籤:記錄故事、研究或數據

當書中出現了發人深省的「故事」、「研究」或「數據」,它們值得你記錄下來,並將它們化作你的寫作素材,將來寫文章時可以直接套用。

比如《躍遷》提到「暗箱」故事。由於這個「暗箱」故事對我來說實在是太精采、太令我大開眼界,所以我把藍色標籤紙貼在「暗箱」故事開頭的頁面上,如下圖。

readingnote28

色標籤:記錄名言警句或金句

當書中出現了「名言警句」或「金句」時,它們也很值得你記錄下來,除了可以作為寫作素材,也可以用來激勵自己或當成自己的座右銘。

比如《熵減法則》提到古典哲學創始人康德說過的一句金句——「所謂自由,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你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由於這段金句非常符合我的價值觀,所以我把綠色標籤紙貼在這段金句的頁面上,如下圖。

readingnote29

「數位閱讀筆記」和「紙本閱讀筆記」哪個好?

就我的個人觀點,「數位閱讀筆記」比「紙本閱讀筆記」更勝一籌。

因為數位閱讀筆記具備 5 種我極度看重的性質,而紙本不具備:

  1. 可保存性
  2. 可搜索性
  3. 可同步性
  4. 可編輯性
  5. 可連結性

1. 可保存性

數位閱讀筆記可以保存的比紙本還要久。

因為數位資料可以存在電腦裡或雲端硬碟裡,永遠不會消失;而紙本資料無法抵抗時間的摧殘,最後會變的泛黃或是遺失。

除此之外,數位資料本身沒有體積,所以可以無限量保存(硬碟空間足夠的話);而紙本資料是實體,是有體積的,累積多了肯定會佔空間,搬家的話也很麻煩。

所以數位閱讀筆記具備可保存性,而紙本不具備。

2. 可搜索性

當你把閱讀筆記存放在筆記軟體裡,你只需要使用軟體的搜索功能,就可以輕鬆找到你想要找的筆記。

筆記軟體例如 Heptabase,你只要在搜尋欄位輸入關鍵字,它就會幫你撈出標題、內文含有該關鍵字的筆記,如下圖。

readingnote30

但如果你是用紙本的話,你只能依靠自己的大腦來搜尋,而你也知道大腦很不可靠,時間一久就忘了,這導致你有極高的機率找不到先前做的筆記。

所以數位閱讀筆記具備可搜索性,而紙本不具備。

3. 可同步性

透過筆記軟體,你的閱讀筆記可以在多個裝置之間同步。

當我在筆電的 Heptabase 裡寫了一則筆記,這則筆記可以同步到我桌電和手機裡的 Heptabase,相當方便。實現了 A 地寫筆記,B 地編輯或複習筆記。

然而,如果你是用紙本的話,你就只能被侷限在特定地點複習筆記,除非你隨身帶著這些紙本。

所以數位閱讀筆記具備可同步性,而紙本不具備。

4. 可編輯性

當你想替你的數位閱讀筆記補充資料,或修改語句,你只需要在電腦上打打字就 OK 了,相當容易編輯。

但如果你要編輯紙本筆記的話,你肯定需要用立可帶塗塗改改,這相當麻煩。而如果你又想在筆記前面塞一段文字的話,你幾乎只能全部塗掉重寫,極度浪費時間。

所以數位閱讀筆記具備可編輯性,而紙本不具備。

5. 可連結性

在筆記軟體中,筆記與筆記之間可以增設連結(雙向連結功能),這讓你可以在有相關性的筆記之間連來連去,進一步釐清思路。

然而,紙本筆記之間很難連結,而且容易亂掉。連結這種事,還是要由軟體來操作比較好。

所以數位閱讀筆記具備可連結性,而紙本不具備。

結論

因為數位閱讀筆記具備了可保存性、可搜索性、可同步性、可編輯性和可連結性,這些性質幫助我們更快獲得外在獎勵和內在成長,所以我認為「數位閱讀筆記」比「紙本閱讀筆記」更勝一籌。

不過,這也不是硬性規定說要你寫數位版本、不准寫紙本版本。最主要還是看你自身需求,看你是想要在寫閱讀筆記上認真一點(數位)還是隨性、開心一點(紙本)。

這就跟選擇「讀紙本書」還是「讀電子書」一樣,主要取決於自身需求。在 2024 年之前,我因為喜歡紙本書的觸感,所以偏好讀紙本書;但 2024 年之後,我對攜帶和筆記匯出的方便性產生了需求,所以改為偏好讀電子書。

(延伸閱讀:讀紙本書好?還是電子書好?「8 特點」幫你分析出心之所向!

readingnote31

完成閱讀筆記後,該做什麼?

當你用 COD 摘要評論法寫了多則的閱讀筆記後,這些筆記又該何去何從?我們可以做些什麼讓筆記發揮最大價值?

答案,就是把這些看似零散的閱讀筆記,再組織成一篇新文章,或拿來餵給 AI。所以,這 3 件事是你累積了多則閱讀筆記後可以做的:

  • 寫閱讀心得
  • 寫投稿文章
  • 建立個人知識助理

1. 寫閱讀心得

當你讀完一本書,並寫了數則與這本書有關的閱讀筆記後,你就能把這些筆記擴展成閱讀心得(或稱書評)。

以我自己的情況來說,一本書我會寫大約 20 則閱讀筆記,然後我會再從中挑選出 5 則筆記作為寫心得的素材,並再進一步將其擴展成一篇 3,000-4,000 字的閱讀心得。

從筆記擴展成心得的這一步驟中,其實有相當多的眉角,但我沒辦法在這個篇幅完整講解。如果你對此有興趣的話,歡迎閱讀以下文章。

(延伸閱讀:閱讀心得)

完成心得後,我會把它分享到以下 5 個平台:

分享久了,就能累積受眾,進而讓自己的心得擴散。當出版社看見你的心得,覺得你寫的不錯的話,就會找你合作。

當然,除了出版社之外,台灣也有相當多元的廠商,而這些廠商可能會找你異業合作。例如我就曾經和一家賣果醋的廠商合作過。

2. 寫投稿文章

當你累積了多則閱讀筆記後,你就可以把互有關聯性的筆記組織在一起,輸出新文章並投稿。在這之前,你已經做過 COD 摘要評論法中的分類步驟,所以應該要很容易看出互有關聯性的筆記才對。

例如我曾讀了一系列與培養習慣有關的書(《原子習慣》、《驚人習慣力》、《習慣力》、《設計你的小習慣》)並寫了閱讀筆記,然後我就從這些筆記中挑了幾個互有關聯性的,組織成一篇談「培養習慣的迷思」的文章,投稿給《關鍵評論網》。

再例如我曾讀了《決斷的演算》和《成功的條件》這兩本書並寫了閱讀筆記,然後我就從這些筆記中挑了幾個互有關聯性的,組織成一篇談「30 歲不需要焦慮」的文章,投稿給《天下換日線》。

這裡提供你 5 個較知名且接受投稿的平台: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投稿平台、有無稿費的話,歡迎閱讀以下文章,裡頭我蒐集了台灣 105 個投稿平台的資訊。

(延伸閱讀:105個台灣投稿平台大統整,各投稿平台主題、有無稿費一次看!

當然,閱讀心得(書評)也能投稿,台灣目前就有 8 個投稿平台可投:

如果你想瞭解更詳細的書評投稿資訊,可以閱讀以下文章。

(延伸閱讀:書評投稿投哪裡?精選 8 個書評投稿平台給你!

寫投稿文章的好處是,當你投稿同一平台並中稿數次後,平台會邀請你擔任專欄作家,為平台持續供稿,這是有現金報酬的。

3. 建立個人知識助理

當你累積了多則閱讀筆記後,你可以把它們餵給 AI,建立個人知識助理。

個人知識助理(以下簡稱助理)的意思是,當你在生活上、決策上遇到問題時,你就可以問它,它能馬上給你答案。例如你餵給 AI 多則與「如何治好失眠」有關的筆記,當你下次失眠時,你就不用自己翻筆記找解方,而是直接問 AI,然後得到答案。

這個可以作為助理的 AI,叫 NotebookLM

它的特點是只根據你輸入(上傳)的資料,作為回答你的依據,而不是根據預先訓練好的資料庫(ChatGPT、Claude 都是根據預先訓練好的資料庫),所以它較不會發生「已讀亂回」(幻覺)。因此很適合作為我們的助理。

打造助理的具體方法,就是把特定主題的閱讀筆記統整到一份 Google 文件裡,然後再把文件餵給 NotebookLM 即可。步驟如以下四張圖。

readingnote32
到 Google 主頁點擊「9 個點」,再點選「Google 文件
readingnote33
建立新文件,然後把你同個主題中的閱讀筆記都複製貼上到文件中
readingnote34
來到 NotebookLM,點擊「Google 文件」,準備上傳
readingnote35
點選你剛剛處理好的文件,完成上傳

完成上傳文件後,即成功打造助理,這時我們就能來測試它了。

由於我上傳的文件是一系列與「長壽科學」有關的閱讀筆記,所以我就問它:「人類如何老化?

以下圖片為它的回答。

readingnote36

助理回答的相當好,我很滿意這個答案,而且它還會秀出回答依據(依據你筆記中的哪部分作答)。

如果你想學習更詳細的 NotebookLM 操作方法,或是更多我如何使用的案例,歡迎閱讀以下文章。

(延伸閱讀:用 NotebookLM 讀大量書籍的方法,NotebookLM 使用案例分享

readingnote37

寫閱讀筆記的 5 個誤區

自 2024 年寫閱讀筆記至今,我認為大部分人會觸犯以下 5 個誤區,而這些誤區也是我曾觸犯過的:

  1. 摘要過多
  2. 評論過多
  3. 缺乏分類
  4. 缺乏萃取
  5. 沒有與舊筆記連結

一旦觸犯以上誤區,寫筆記這件事就會變得很沒效率,也很無用,不如不寫筆記。

以下我把這些誤區一一展開說明,並附上我的避開誤區的方法。

1. 摘要過多

摘要過多,意思是你從書中摘要的文字太多了(超過 400 字),如下圖。

readingnote38

這張圖中底下其實還有更多文字。這則摘要一共有 1,200 字,太多了!等於是直接把一篇文章複製貼上到筆記軟體裡。

直接複製一篇文章有個盲點,就是文章裡其實有很多雜訊,也就是你不感興趣的資訊。但我們在 COD 摘要評論法談過,閱讀筆記是記下「打動你的資訊」,也就是那些令你感到驚喜的資訊。

以我的經驗來看,一篇文章裡,能打動我的資訊大概只佔 20%,而其餘 80% 對我來說都是雜訊,可以捨棄。

除此之外,摘要過多的文字,會為你在進行 COD 摘要評論法的第三步驟——萃取——帶來麻煩。萃取這一步要仔細研讀文字,並把重點用粗體字和螢光筆標記起來。如果摘要的文字很多,你等於要花很多時間找重點、找打動你的資訊,這不是很浪費時間嗎!

簡單講,摘要文字多,萃取時間長;摘要文字少,萃取時間短。

✅所以,避免觸犯「摘要過多」這個誤區的方法,就是強迫自己在摘要書中文字時只摘 400 字以內。

2. 評論過多

評論過多,意思是你在一則閱讀筆記中寫的評論太多了,如下圖。

readingnote39

這張圖中,一共寫了 6 點評論,太多了!一般來說,一則筆記至多寫兩則評論即可。

寫評論,是 COD 摘要評論法的第三步驟——萃取。如果你寫太多條評論的話,等於你花了很多時間萃取,而花很多時間這件事會讓你感到壓力,最後會導致你放棄寫筆記。

再者,寫太多條評論,也可能是你從書中摘要的文字的重點太多。

✅所以,避免觸犯「評論過多」這個誤區的方法,就是強迫自己花較少的時間萃取,或是分批摘要(分散重點)做成複數則筆記。

3. 缺乏分類

缺乏分類,意思是你把所有閱讀筆記都混在一起,沒辦法一眼看出各則筆記屬於哪個主題,如下圖。

readingnote40

圖中有七則筆記,而這些筆記的主題涉及「長壽科學」、「生產力」、「外星生命」等等,這些都是互不相干的主題。

既然是互不相干的主題,那麼你一眼看過去就很難把各個筆記連結在一起,這讓你無法做進一步的輸出(寫閱讀心得或投稿)。

而且未分類的筆記累積多了,你會更抗拒花時間為它們分類,於是出現了惡性循環。

分類筆記,是我們在 COD 摘要評論法的第二步驟要做的事。一旦在這一步老老實實地做好分類,後續就能順利輸出。

✅所以,避免觸犯「缺乏分類」這個誤區的方法,就是告訴自己在 COD 摘要評論法的第二步驟要做確實,不能做完第一步驟就直接跳第三步驟。

4. 缺乏萃取

缺乏萃取,意思是你的閱讀筆記中只有書中的摘要,並沒有用粗體字、螢光筆標註重點,也沒有寫下列點評論,如下圖。

readingnote41

圖中的文字就只是純摘要,沒有加工過的痕跡,這會導致你很快就忘了這則筆記。

忘記筆記其實不要緊,要緊的是你日後在複習筆記時會出現困難,困難點是,你又要花時間重新讀一遍摘要、重新認識它。

萃取的意義,就是從資訊中抓出重點,再加上以你的語言寫下的評論。這幫助你在日後能以更快的速度複習筆記,因為你只要讀當時標註的重點和寫下的評論即可喚醒記憶。

✅所以,避免觸犯「缺乏分類」這個誤區的方法,就是告訴自己在 COD 摘要評論法的第二步驟要做確實,不能做完第一步驟就直接跳第三步驟。

5. 沒有與舊筆記連結

沒有與舊筆記連結,意思是你新寫好的閱讀筆記並沒有與舊的建立雙向連結,等於是每則筆記都像是一座孤島,久而久之就被遺忘。

除此之外,筆記與筆記之間如果缺乏連結,你也無法進一步釐清思路、無法激盪出新的想法、無法輸出新文章(投稿文章),相當可惜。

既然你都透過 COD 摘要評論法做這麼多則筆記了,那麼就別浪費當時做筆記精力,把它們連結起來吧!把互有關聯性的筆記都連結在一起!連完之後你會發現,原來我還可以再輸出這麼多新文章。

✅所以,避免觸犯「沒有與舊筆記連結」這個誤區的方法,就是定期回顧閱讀筆記,看看新筆記和舊筆記有沒有關聯性,有的話就互相連結。

readingnote42

如何養成寫閱讀筆記的習慣?

養成寫閱讀筆記習慣的方法很多,這裡分享一個最易懂,也最有科學證據支持的養成習慣方法——福格行為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

該模型由 BJ 福格博士(BJ Fogg)所設計。福格博士被譽為習慣研究之父、行為設計學理論的開創者,他創辦了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並且領導相關研究超過 20 年。

福格博士也寫了《設計你的小習慣》這本書,書裡詳細介紹了何謂福格行為模型。

(延伸閱讀:《設計你的小習慣》心得筆記|5 個養成習慣的秘密知識,讀完從懶蟲變效率達人

福格行為模型,是一套由四個參數組成的公式,公式如下:

B=MAP

readingnote43
  • B 代表 Behavior,行為
  • M 代表 Motivation,動機
  • A 代表 Ability,能力
  • P 代表 Prompt,提示

這條公式的意思是:任何行為的發生,都需要動機、能力、提示這三個要素同時出現。

所以我們只要搞清楚「動機」、「能力」和「提示」這三個元素,就有辦法觸發寫閱讀筆記這項行為的發生,發生久了,就自然而然養成習慣了。

動機:讓自己想寫閱讀筆記

要讓自己產生寫閱讀筆記的動機,有以下 3 個要點:

  1. 不設定完美的目標:清除我要寫出完美閱讀筆記的想法

  2. 將目標具體化且縮小:今天只記錄這本書最打動我的一項資訊

  3. 提醒自己寫筆記的價值:幫助記憶、加深理解、累積知識,以及降低日後複習的難度

這三個要點中,我認為「將目標具體化且縮小」最重要,而當代科技狂人馬斯克就是縮小目標的高手,我們可以向他學習。

馬斯克的大目標是「把人們送上火星生活」,但這個目標太偉大、太抽象,於是馬斯克就把它縮小成更具體的小目標——「成立 Space X」。因為要把人送上火星一定要有火箭。

當然,馬斯克不只有「成立 Space X」這個小目標,還有另外 3 個。

  • 在火星上生活需要能源,但在那只能靠太陽能,所以他「成立 SolarCity」

  • 在火星上生活需要交通工具,但吃油的汽車在那毫無用武之地,所以他「成立特斯拉電動車」

  • 在火星上生活需要通訊,需要通訊就需要衛星,所以他「宣布星鏈計畫」。

一旦你把寫閱讀筆記這件事,縮小成「只記錄書中最打動我的一項資訊」,那麼你就會覺得這項目標很具體,知道要從哪裡開始做起,於是寫筆記的動機就提升了。

能力:降低門檻,讓筆記變簡單

要讓自己擁有寫閱讀筆記的能力,就是降低寫筆記的難度,有以下 3 個要點:

  1. 評論不需要寫很多:寫一句話即可

  2. 選擇順手的寫筆記工具:使用筆記軟體而非 Word 或記事本

  3. 選擇有足夠腦力的時段寫筆記:一早起床時,而非睡前

透過以上 3 點降低難度,才有辦法持續寫筆記,才有辦法養成寫筆記的習慣。

提示:善用行動和情境

要讓自己接收到寫閱讀筆記的提示,可以善用「行動提示」和「情境提示」。

✳️行動提示,是你已經在做的行為,你可以用它來提醒你去做你想要培養的新習慣。

舉例來說,你已經有了每天早上起床就刷牙的習慣,你可以在刷完牙後,刻意培養新習慣,比如掃地。

福格表示,把要培養的新習慣擺在舊有的習慣之後,可以讓大腦注意到新習慣,並在新習慣行為的神經元與舊習慣行為的神經元之間產生連結,一旦有了連結,你在刷完牙後就會很自然地去掃地。

在寫閱讀筆記上,為自己打造行動提示,有兩個方法:

  1. 在刷完牙後,寫筆記

  2. 在洗完澡後,寫筆記

刷牙和洗澡,肯定是你已經養成許久的舊習慣,很適合在它們後面做想要養成的新習慣。

✳️情境提示,這種提示清楚可見,你可以用它來提醒你去做你想要培養的新習慣。

例如你 Line app 的右上角出現未讀訊息數量的紅字,這提示著你開 Line 去讀訊息;再比如我們看電視看到廣告就很自然地轉台,廣告就是轉台的提示。

在寫閱讀筆記上,為自己打造情境提示,有兩個方法:

  1. 電腦設定一開機自動執行筆記軟體

  2. 手機定時提醒

觸發行為發生,成功養成習慣

當你同時集齊「動機」、「能力」和「提示」三個元素,就會觸發自己寫閱讀筆記這項行為!

例如你集齊的三元素如下:

  • 動機:今天只記錄一則書中打動我的資訊

  • 能力:評論寫一句話就好

  • 提示:早起刷牙後,寫筆記

集齊後,就會比未集齊時更容易觸發寫筆記。

當你每天都觸發,今天寫、明天寫、後天寫,甚至大過年的時候你也寫,這項行為就會在大腦中形成又寬又廣的神經迴路。而《驚人習慣力》提到,這樣的神經迴路可以讓寫筆記行為的電子訊號像子彈列車一樣,一路順暢地傳送到你的大腦中,你會因此覺得寫筆記是件輕鬆的事(感受不到阻力),於是常常做,最後成功養成寫筆記習慣。

(延伸閱讀:《驚人習慣力》心得筆記|每天做一下,養成習慣太輕鬆,5 個培養習慣的知識

所以說,建立習慣,其實就是在拓寬大腦中的神經迴路。就像在草原上行走一樣。草原上充滿野草,看似無路可走、寸步難行。但當你照三餐沿著固定的方向踩,今天踩,明天踩,後天繼續踩,踩著踩著草就禿了,一條路就被你踩出來了,而且路還愈踩愈寬。這條路,就是以後你會常走的路。養成寫閱讀筆記的習慣就是這麼一回事,今天第一次寫,感覺很痛苦,但隨著寫筆記的次數多了,就不會再感到痛苦。


小說也能做閱讀筆記嗎?

能!讀完一本小說後,你也能為它寫下閱讀筆記。

作為一位閱讀推廣者,我偶而會接到寫小說心得的合作邀約(出版社邀請我),所以我也練就了給小說寫筆記的技能。

不過小說筆記中記錄的重點,跟我們平常讀的商業書、實用書不太一樣。因為小說的本質是故事,而故事是虛擬的、是編造的、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在為小說寫筆記時會記錄以下 2 點:

  1. 故事情節
  2. 故事映射現實

簡單講,就是把自己當成一位小說家或編劇,然後研究別人的小說為什麼能寫的好看。

1. 故事情節

弄懂故事情節,把情節結構化,我們就更能理解作者如何說故事,也更能在短時間內讀完小說(速讀小說)。

獵豹閱讀法》裡提到,大部分的故事情節,照時間推進一共有 7 大結構:

  1. 目標:主角的目標和任務是什麼?
  2. 阻礙:主角在追求目標時遇到哪些困難?
  3. 努力:主角是如何努力的?
  4. 結果:努力後,主角仍面臨什麼結果?
  5. 意外:發生了什麼意外事件?
  6. 轉折:意外事件帶來的情節轉折是什麼?
  7. 結局: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延伸閱讀:《獵豹閱讀法》心得|5 個認知,幫助你快狠準地攝取知識

這裡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醜小鴨。它的故事情節也符合以上 7 點。

1️⃣目標:

小天鵝(醜小鴨)想要被接納、找到歸屬感。雖然它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是天鵝,但內心渴望被愛和認同。

2️⃣阻礙:

  • 外表與其他小鴨不同,被同伴嘲笑排擠
  • 農場裡的所有動物都認為它很醜
  • 連自己的家人也對它感到失望

3️⃣努力:

  • 試圖融入鴨群生活
  • 努力學習游泳和生存技能
  • 在被排擠後選擇離開農場,獨自闖蕩

4️⃣結果:

即使努力,仍然無法被接納,依然孤獨寂寞,被所有人排斥。

5️⃣意外:

意外在湖中看到一群美麗的天鵝。

6️⃣轉折:

發現自己其實是一隻天鵝,而不是醜小鴨。

7️⃣結局:

  • 蛻變成為優雅的白天鵝
  • 被天鵝群體接納
  • 找到真正的身份認同
  • 獲得自信和幸福

記錄小說故事情節的 7 大結構,記錄多了,你也能寫出自己的故事了。

2. 故事映射現實

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大多其實是借鑒現實生活,如此才有辦法讓讀小說的人與故事產生共鳴。

所以,我們可以以小說故事為基礎,然後在現實中尋找有沒有和故事相似的案例。

例如我最近讀了台灣小說家崑崙寫的《惡願清除居酒屋》,我讀到一個與「輕易得來的,終究要歸還」這個概念有關的故事。於是我就思考、搜尋,搜尋這個世界上有沒有類似的真實案例。

最後發現有,而且還很多。就是彩券中獎者最後把錢花光的案例,這很符合「輕易得來的,終究要歸還」這個概念。案例如下:

據統計,在美國,每年彩票中獎者的破產率高達 75%。2002 年,英國男子麥克.卡羅爾中了 970 萬英鎊樂透獎金,一夜之間從垃圾工成為超級富翁。他開始買豪宅、買名車、吸毒、賭博,七年後,龐大財富被揮霍一空,妻子離他而去,他不得不重做苦力,靠救濟金生活。2006 年,英國女子溫蒂.格雷厄姆中了 100 萬英鎊的獎金,結果她在一年內花光所有錢。

把這些案例記錄下來,記錄多了,你就有靈感寫出能讓人發生共鳴的小說了。

readingnote44

我自己寫閱讀筆記的心路歷程

我的心路歷程一共可以分為 3 個階段:

  1. 完全不寫筆記階段
  2. 寫紙本筆記階段
  3. 寫數位筆記階段

分享這 3 個階段,是為了讓你知道我在各階段遇上什麼困難,以讓你找出適合自己的對策來防範,進而幫助自己在寫閱讀筆記的路上更順利。

1. 完全不寫筆記階段

這個階段是從 2022 年 9 月到 2023 年 2 月。

這段期間是我剛開始廣泛閱讀的時期,當時不覺得寫閱讀筆記是重要的事,且覺得自己有能力記下每本書的重點。所以在這段期間中,我完全沒寫過筆記。

我當時的閱讀模式是這樣的,讀完一本書後就直接寫 800 字左右的閱讀心得,寫完發佈在社群後,繼續接著讀下一本,以此循環。

現在回頭看看那些心得,發現竟然完全看不懂當時的自己在寫三小 XD

看不懂心得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完全沒有寫筆記,也就等於沒有釐清一本書的要點有什麼,導致心得寫的相當凌亂,沒有脈絡可言。現在回頭看,我覺得這樣的閱讀心得是不及格的,沒辦法為他人提供價值。

簡單講,會寫出爛心得,就是因為在「讀完書」和「寫心得」之間缺少了「思考」這個步驟,而寫筆記就是在幫助我們思考。

但當時的我沉浸在閱讀、寫心得的循環模式中,沒有意識到自己寫的很差,於是就一直這樣埋頭苦幹。

苦幹、苦幹,苦幹到 2023 年 2 月時,我才驚覺,之前讀過的書的內容全都忘了,怎麼想都想不起來。才過幾個月的時間吶!大腦也太不靠譜了!於是我終止了閱讀、寫心得的循環模式,在中間插了一個「寫紙本閱讀筆記」的步驟。

😖我在該階段遇到的困難:

  • 忘記讀過的書的內容
  • 心得寫的讓人看不懂

2. 寫紙本筆記階段

這個階段是從 2023 年 3 月到 2023 年 10 月。

這段期間,我開始在紙本書上貼標籤,以及在內頁上或標籤上寫字。

當我讀完一本書後,我會循著標籤查看自己記錄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包含「新名詞」、「重點」、「故事」和「金句」(4 色標籤法),然後會在腦中思考它們之間的關係,接著列出大綱,作為閱讀心得的草稿。

在這個階段因為有寫閱讀筆記,可以幫助我在讀後思考,所以寫出來的心得尚可接受,至少不會像上個階段的一樣(看不懂自己在寫三小)。除此之外,我也更不容易忘掉書中內容。

然而我也發現,因為有寫筆記的關係,我寫出來的心得就比較有條有理。也因為掌握了書中脈絡,所以寫出來的心得字數也上升了,一篇可以寫到約 2,000 字。

對比於上階段一篇只寫 800 字,我認為進步很多。具體來說,我學會為自己的觀點補充細節,所以整體內容變得較完整,不會讓人看了霧煞煞。

但這個階段有個致命傷,就是日後想要查閱筆記的話,會很花時間。因為筆記都寫在紙本書裡,而我必須翻到對的書、翻到對的頁數,才能找到我要找的筆記。我就曾經為了一條筆記而翻了整個書櫃中的 30 本書,且最後還是找不到,這實在是太浪費時間了!

時間來到 2023 年 10 月,我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為了節省查閱筆記的時間,我改讀電子書,並以數位的形式寫閱讀筆記。

😖我在該階段遇到的困難:

  • 查閱筆記的效率極差

3. 寫數位筆記階段

這個階段是從 2023 年 11 月至今。

這段期間,我開始用 Kobo 電子書閱讀器閱讀,並用 Heptabase 記錄我讀過的每本書的閱讀筆記。這等於是把閱讀過程全部數位化了。

而且我還發現 Readwise 這個軟體可以把電子書上做的註記同步到 Heptabase 裡,相當方便。這讓我讀完書後,就可以直接在筆記軟體上作業,不需要做額外的操作。

寫數位筆記寫了一陣子後,為了讓過程變的更系統化,於是廣讀了與「如何寫筆記」有關的書籍。當時讀到《打造第二大腦》後,我就追隨作者 Tiago Forte 的精神,研發出了「COD 摘要評論法」,作為我寫數位筆記的根本方法,至今都還在使用。

這段期間我也發現,自己寫的閱讀心得又進步了,內容變得更有脈絡、更有觀點、更有結構,且字數已上升至 3,500 字,偶爾還會寫破 4,000 字。這代表我已能從書中攝取更多重點。

在寫閱讀筆記上,我認為把它數位化後就已經是完全體了,也就是最頂階段(沒有更頂階段的存在)。

然而,來到這個階段,我發現,雖然寫了很多則筆記、寫了很多篇閱讀心得,但產出的投稿文章(較能獲得影響力)卻少之又少。或許是因為我很習慣寫心得,不習慣寫較需要有鮮明個人觀點的投稿文章。

所以,我接下來的修練會是「如何從大量閱讀筆記中淬鍊出個人觀點」。

😖我在該階段遇到的困難:

  • 不習慣寫較需要個人觀點的投稿文章

心路歷程表格總結

完全不寫筆記階段寫紙本筆記階段寫數位筆記階段
時間2022.9 — 2023.22023.3 — 2023.102023.10 — 至今
寫閱讀筆記的方法無(不寫)4 色標籤法COD 摘要評論法
遇到的困難忘記讀過的書的內容、心得寫的讓人看不懂查閱筆記的效率極差不習慣寫較需要個人觀點的投稿文章
自認閱讀心得品質極低普通極高
閱讀心得字數800 字2,000 字3,500 字

助你更精通於寫閱讀筆記的書籍推薦

由於這篇閱讀筆記全攻略含有我的大量個人觀點,而我的方法也許不適合你,所以這裡介紹你 5 本談「如何寫筆記」的書籍。

希望你讀過這 5 本書後,可以培養出一套適合自己寫閱讀筆記的方法。也許你的方法更勝於我的方法哦!

(延伸閱讀:《筆記的魔力》讀後心得|5 個問答徹底領悟筆記的魔力

(延伸閱讀:《打造超人筆記》心得|從記錄到應用的科學筆記法

這 5 本中,我最推薦的是這 3 本:《打造第二大腦》、《打造第二大腦實踐手冊》和《筆記的魔力》。

這 3 本我的推薦程度是:《打造第二大腦》=《打造第二大腦實踐手冊》>《筆記的魔力》。


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關於作者

書評網站《進化村》、線上學習網站《進化村學院》、Podcast《村長說書》、IG《村長的閱讀基地》主理人。

除了分享心得筆記之外,也分享如何經營「閱讀個人品牌」,實現閱讀變現

免費訂閱《持續有料》電子報,每兩週可獲得……

好書精華

+

閱讀變現閱讀個人品牌經營

or

我對無解難題的觀點

訂閱即可獲得 ⭣ ⭣ ⭣
IG閱讀帳發文前檢查表電子書 施定男 村長 進化村 村長的閱讀基地 持續有料電子報
幫助你輕鬆提升貼文觸及率!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與村長互動 🤗

訂閱電子報
獲得電子書!
IG閱讀帳發文前檢查表電子書 施定男 村長 進化村 村長的閱讀基地 持續有料電子報
輕鬆提升貼文觸及率!
訂閱電子報
獲得電子書!
IG閱讀帳發文前檢查表電子書 施定男 村長 進化村 村長的閱讀基地 持續有料電子報
輕鬆提升貼文觸及率!

免費訂閱《持續有料》電子報,每兩週可獲得……

好書精華

+

閱讀變現閱讀個人品牌經營

or

我對無解難題的觀點

訂閱即可獲得 ⭣ ⭣ ⭣
IG閱讀帳發文前檢查表電子書 施定男 村長 進化村 村長的閱讀基地 持續有料電子報
幫助你輕鬆提升貼文觸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