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在說什麼?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書名一看就知道內容在講什麼,就是在講「為什麼要閱讀」嘛。但這其實只是書中的其中一個主題,書中還有「如何選書」、「如何閱讀」、「閱讀時有哪些誤區」等等主題,算是相當豐富的。
書中有個概念很打中我,那就是「書本的魅力在於,它沒有魅力」。是呀!就是因為它和現代各種形式的媒體(YT、Podcast)比起來毫無魅力,所以我們的大腦才有空間思考一本書的內容在說什麼。這也是為什麼我這麼愛閱讀的原因之一。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的作者是一位日本的公司董事長,叫荒木博行。他曾任職於住友商事、GLOBIS 商學院經營研究所副研究科長,並推出 MBA 線上課程。他還於聲音平台 Voicy 開設節目《荒木博行的book café》、Podcast《超相對性理論》都頗受好評。著有《拿著稻草去旅行》、《一目了然的商業書圖鑑》系列(以上皆為直譯)、《圖鑑 大企業為什麼倒閉?》、《失敗讓你更成功》等作品。
接下來,我會融合書中的觀點,以及我的個人觀點,來分享這本書的心得。一共會提到以下五個「為什麼要閱讀」的答案:「閱讀讓你有空間思考」、「每次閱讀,都能獲得不同體驗」、「閱讀能讓我們理解歷史脈絡」、「閱讀能體驗到自己沒經歷過的」和「閱讀在現代是可貴的」。
1. 閱讀讓你有空間思考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作者給的第一個答案是,「相比於其他形式的媒體,閱讀書籍讓你有更多空間思考」。
作者說明,現代是網路時代,獲取資訊的方法相當多元。除了電視和廣告,像是網路媒體、YouTube、線上讀書會和 Podcast,你都可以藉由它們來獲得資訊和知識。例如你想深入了解一個議題,只需上 YouTube 搜尋相關影片,就會有人用淺顯易懂的方式為你解釋相關概念。看 YT 影片時,華麗的聲光效果同時也刺激著你的視聽感官,一口氣竄入大腦。每分鐘都提供大量資訊量,讓我們在短時間內高效吸收資訊。
然而,面對 YT 影片這樣排山倒海的資訊量,身為接收方的我們,也得拼命吸取資訊,也因此倍感壓力。在觀看的過程中,大腦絕大部分的資源,都會用來吸收你眼前的大量資訊,導致我們忘記深入思考,或說導致我們沒有空間思考。
另一方面,書本就不一樣了,它不像影片,能夠在短時間內濃縮和收集大量資訊,書本最多就只有文字和圖表而已,且主要佔用到的感官也只有視覺,是種資訊量較少的媒體。又因為資訊量少,所以我們就有了更多的空間去思考,有辦法進一步分析一本書的內容正在說什麼。
閱讀讓你有空間思考,我 100% 認同作者的觀點。其實我自己也有注意到,當我在看 YT 說書人的影片時,我的思想是完全被對方牽著走的。也就是他在討論某個議題的觀點的時候,我是不會去質疑對方的,而是對方說什麼我就接受什麼。這其實是很危險的現象,這會漸漸地讓我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自己現在幾乎不用 YT 來學習或吸收資訊了,改成看書居多。
除了 YT 影片之外,我認為 Podcast 也差不多,它一樣也不會讓你有太多空間思考。雖然聽 Podcast 用到的感官只有聽覺,但主持人會一直對你輸出啊!一直唧哩呱啦地講!講話速度也挺快!我覺得這樣的資訊量算挺大的,自己也招架不太住。主持人如果講到一半停頓下來,讓你有時間思考的話,你也會覺得怪怪的,因為聽 Podcast 就是希望一直有人在我們耳邊說話呀 XD 雖然這樣很矛盾,但我們心裡確實這樣想哈。
總結來說,在現代,我們似乎都希望能以快節奏、高刺激的方式來學習或取得資訊,這能讓腦袋一直有事情做,不會感到無聊。但無聊正是我們需要的,我們很需要腦袋靜下來,以幫助我們思考自己正在接收的知識在說什麼、是否正確、如何實踐等等,讓知識能夠在我們腦中沉澱(內化)。而閱讀書籍能幫我們做到這一點。
2. 每次閱讀,都能獲得不同體驗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作者給的第二個答案是,「在不同時期、不同心境下閱讀同一本書,都能獲得不同的體驗。」簡單講,閱讀就是個高 CP 值活動,因為它讓你只花一份買書錢,就能獲得多次不同體驗。
作者提到他自己的故事,他在國中時,初次閱讀了遠藤周作的長篇小說《沉默》。書封上是釘在十字架上的神父和受拷問的基督徒的驚悚圖片,年幼的他雖然對此感到害怕,但依然忍不住拿起了這本書一翻究竟。讀完後,他非常討厭那個出賣書中主角的角色,叫吉次郎。但作者年歲漸長後重讀了《沉默》,卻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有了人生歷練後,他察覺到自己內心深處也藏有著「吉次郎」,並逐漸對吉次郎的心境產生共鳴。
以上,就是屬於作者閱讀兩次《沉默》所獲得的兩次不同體驗。第一次閱讀是國中時期,第二次閱讀是出社會後。因為時空和心境上的變化,原本他討厭的角色卻變成了有共鳴的角色。
每次閱讀,都能獲得不同體驗。確實,我很能理解作者提出這樣的觀點,因為我自己也經歷過。國小時期的我,看到《動物農莊》書封上的小豬看起來很可愛,這吸引了我翻閱這本書。當時讀完的心得是「很熱鬧」,因為書中很多動物角色在唧哩呱啦討論事情,這就好像身邊多了幾隻寵物一樣(當時很想養寵物哈)。但當我出社會重讀這本書後,我發現作者想表達的其實是「諷刺政治」,讀完的心得是「作者挺厲害的,竟然用動物來擬人」。
當然,閱讀同一本書要獲得兩次不同的體驗,不需要像上述例子一樣隔個 10-20 年,只需要一兩年或幾個月內就可以。
我在 27 歲時因為想成為知識創作者而開始學習經營個人品牌,當時讀了一本書叫《個人品牌獲利》,覺得裡面有個在講「定位」的篇幅很打中我,於是我就開 IG 帳號實做了。實做了一年後,個人品牌經營有成,算是找到自己的定位了,這時再次回頭讀《個人品牌獲利》,我發現,這次打中我的不是「定位」篇幅了,而是「變現」篇幅。當下覺得,作者實在是把變現步驟講得太清楚了,好喜歡!於是就開啟了我的閱讀變現之路。
我發現,這種教你方法、教你步驟、教你工具的書,只要你認真實做一陣子後,再回來重讀,體驗會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次讀因為是菜雞,所以對全書內容很感興趣,但又只能挑比較簡單的事情來實做,心情不免有點壓抑;第二次讀因為實做過後,大致上知道流程了,就會找較難的事情來嘗試一下,這是種逐漸獲得掌控感的感覺。
所以,閱讀書籍很賺,一份買書錢就可以獲得多種體驗。
3. 閱讀能讓我們理解歷史脈絡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作者給的第三個答案是,「相比於其他形式的媒體,閱讀書籍更能讓我們精確理解歷史脈絡。」
其他形式的媒體比如電視新聞、YT 和 Podcast,這些媒體的創作者會為了追逐收視率、收看數、收聽率而斷章取義,或是只呈述最吸引人眼球的特定片段。這讓我們無法好好理解其歷史脈絡。例如 2018 年,台灣的市長選舉期間,韓國瑜在政見會中說高雄「又老又窮」,原意是批評過去政策問題,但新聞標題普遍簡化成「韓國瑜嗆高雄又老又窮」,激起許多市民反感。這就是新聞媒體沒有把原始脈絡呈現出來,進而形成了情緒對立。
再例如 Podcast 節目《百靈果 News》,這個節目標榜「用英文新聞了解世界」,但因主持人言談風格直白、立場鮮明,曾多次在講國際新聞時,過度簡化歷史脈絡或以自身偏好解讀複雜事件。在談論中東局勢、以哈衝突或中國內政時,偶爾會只引用特定來源(如《紐約時報》或《BBC》片段),但未完整介紹背景、歷史與對立觀點,只讓聽眾用單一視角接收資訊。有聽眾反應,這節目像是「講段子+評論」,根本不是真正的新聞分析哈。
以上案例層出不窮、講不完。只能說,我們活在自媒體興盛的時代,就得學會識別哪些是真正客觀的資訊來源,哪些只是主觀、搏眼球、爭流量的注意力商人。
然而,比起上述媒體,書籍就較能以客觀、全局、有脈絡的方式呈現事實。因為負責出書的是出版社,它們必須背負較重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形象,所以書裡的內容讀起來肯定會較有脈絡,不會有斷章取義的現象出現(除非某家出版社有特定立場)。
例如我最近著迷於「長壽科學」,我買了很多本相關的書籍來讀,每本書都把「如何長壽」這個主題描述的非常客觀、有脈絡,也就是作者會從 18XX 年開始介紹人們如何研究長壽,接著一路介紹到現代。這讓我能夠通透理解長壽科學的歷史脈絡。與此同時,我還上網到電視新聞、YT 和 Podcast 看有沒有人在談長壽科學,答案是有,但不夠有脈絡,主持人大多只談那些活了一百多歲的老人(大家都想看的),然後問他們平常生活習慣如何。這完全不是我要的有脈絡的內容。
你問我,理解一個主題的歷史脈絡為什麼重要?因為唯有這麼做,你才是真正理解了事實,才不會被帶風向。例如現在很多人吹捧吃藍莓(抗氧化)可以有效抗癌,但事實上,早在 2012 年就有一篇論文表示長期攝取抗氧化食物反而會讓自己更容易得癌症,原因是激效作用,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尋。
4. 閱讀能體驗到自己沒經歷過的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作者給的第四個答案是,「閱讀能體驗到自己沒經歷過的。」
作者表示,書本充滿自己沒經歷過的,他人的真知灼見。這些人生的前輩們,對於鑽研學問的深度,還有挑戰研究的廣度,都是我們窮盡一生也達不到的境界,而他們的智慧經驗,都盡數收錄在書中。蓄積的知識量能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只要你想看,絕大多數的知識隨時唾手可得。
閱讀能體驗到自己沒經歷過的,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就因為自己感知到自己的生活範圍太狹窄、太井蛙了,所以才需要透過閱讀別人的經歷,來擴展自己的世界觀。蔡壘磊也在他的自我成長書《持續成功》提到,我們可以透過閱讀,輕鬆地跨越地理與時空的限制,與世界各地厲害的人們聊上幾句;我們可以藉由閱讀,讓自己在世界各地觀光,增加自己對世界的理解程度。簡單講,閱讀書籍讓我們遊遍世界、體驗各種經歷、擴展世界觀。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未曾觀世界,何來世界觀。
(延伸閱讀:《持續成功》閱讀筆記|閱讀,是為了提升認知;提升認知,是為了不被當韭菜)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身邊沒有任何一個認識的人在研究「未來學」;再把範圍擴大一點,台灣根本就沒有與未來學相關的科系,當然也就完全沒有未來學者、未來學家。但是,國外是有未來學這個學科的,專門以現有科學數據來推測未來會如何發展,而我對這個主題是極度好奇的。所以我讀了《2025-2035 世界未來報告書》這本書,看看韓籍與美籍的未來學家如何應對未來的全球暖化和 AI 發展。
在閱讀《2025-2035 世界未來報告書》之前,我是與未來學沒有任何連結的,也對此一竅不通,甚至不清楚未來學家是幹什麼吃的。直到讀完這本書,我才與未來學有了正式的連結。書中作者帶著我遨遊世界,告訴我現在各國的化學家正在研究什麼新技術,以捕捉大氣中濃度不斷攀升的二氧化碳。除此之外,作者還告訴我現在各國的生物學家正在研究什麼新技術,以延長我們人類的壽命,且可能有機會達到永生。
你看,要是我沒讀這本未來學書的話,我根本無法體驗未來學家們所經歷的任何事物。但我現在手裡捧著這本書、翻著頁、讀著字,感覺就好像我自己也是未來學家一樣,吸收著他們所見的有關新科技、新技術的資訊。
所以,閱讀就像是 VR(虛擬實境)一樣,真的能帶你體驗到自己沒經歷過的。
5. 閱讀在現代是可貴的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作者給的最後一個答案是,「閱讀在現代是可貴的。」為什麼可貴?作者拿了古代的情境與現代做了對比。
符號學家兼小說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的暢銷小說《玫瑰的名字》(Il nome della rosa),以 14 世紀的中世紀歐洲為背景,鉅細靡遺地描寫當時的人們獲得知識的途徑。當時只有一小部分的特權階級才有資格獲得知識。市井小民只有在非常時期才會獲准。因為當權者認為,知識會削減既有的權力結構。所以很多時候,古人只能依循自己有限的經驗,還有從片面接收到的教義來看待世界。
然而,現代人獲取知識的途徑,方便到根本無法與過去的年代相提並論。當時人們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也想獲得的知識,如今卻通通擺在書店和圖書館裡。知道這件事後,你肯定會認為閱讀在現代是可貴的。這就像「吃飯」一樣,以前頻繁發生戰亂的時期,老百姓連一口飯都難求,只有貴族、軍閥、地主才有存糧,平民要嘛餓死、要嘛鋌而走險搶糧;但到了現代,路上隨便走都能看到賣吃的,根本不用擔心自己餓到。如果月底快吃土了,你還有超商和超市的乞丐時光(即期食品打折)。所以現在只要吃完一餐,我就會在心中默默感恩惜福。
經歷過貧瘠、困難的時期,才會使榮華顯的可貴。
在我上大學的期間(2013-2016 年),那時候的電子書還沒這麼發達,所以當時的閱讀形式只能是讀紙本書。碰上連假出門旅遊時,想看書也只能把厚重的紙本書放進行李箱裡,這讓旅途的負擔變得有點重;上課時的原文書,因為太重太厚不好攜帶,我們還要把書帶到專門的影印店,請對方幫我們裁書,把一本原文書分成三等分。總而言之,當時的閱讀其實很不方便。
但是到了現代(2025 至今),電子書變得很發達了,而且還有彩色版本的。如果我想要在旅行時也能讀書的話,那麼我只要在出門前先用電子閱讀器下載好已購買的電子書,然後再充飽電,就可以帶著它四處閱讀了。電子閱讀器很輕薄,又可以裝極多本書,這不是超方便的嘛!所以現在每當我用閱讀器讀書的時候,我都非常感謝現代的科技,也很珍惜我讀到的每本書。
也許今後的科技會進化的更厲害,讓我們又能以更新、更先進的形式閱讀(也許是 VR?)。這也顯的每次的進化,都會讓閱讀變的更可貴一點,因為我們又能以更輕鬆、更不費力的方式獲取知識。
寫在最後
我很喜歡《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作者有在書中老老實實地給出「書名」的答案,而我也把這 5 個答案記錄在以上閱讀心得中,並外延出了我的個人觀點。不過,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不只是作者有老實給出答案,還因為書中有提到其他主題,例如「如何選書」、「如何閱讀」,以及「閱讀有無用處」等等,這些都是我想讀到的主題。
老實說,這類型「談閱讀」的書籍我已讀了好幾十本,讀書前大概都猜得出作者會在書中提到什麼,就連《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也不例外。但我依然喜歡閱讀這類型的書,因為「每個人在書中給出的答案都不一樣」。以「為什麼要閱讀」這問題來說,每位作者給的答案都不會一致,有的答案比較功利一點(閱讀就是為了賺錢),有的答案比較自我成長一點(閱讀是為了增加認知),而有的答案較偏向哲學一點(例如這本書)。我喜歡把這些多元的答案記錄下來,然後檢視一下自己在每個時期對應到什麼答案,算是一種理解自我的工具吧。
如果你還想知道其他「我們為什麼要閱讀」的答案的話,我推薦你讀《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這本書,而我也把這些答案寫成一篇閱讀心得,歡迎點擊瞭解。
(延伸閱讀:《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心得|我們仍然需要閱讀的 5 大理由)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其實有一點點哲學的味道,因為作者很愛讀哲學書,也很常在書裡引用它們。既然這本書較有哲學意味,那麼它就不太會給出確切的答案(哲學書都這樣),而是引導你思考,靠自己獲得答案。所以如果你想透過這本書學到「如何有效率地閱讀」的話,這本書高機率會讓你失望。這本書其實是更推薦給平時有閱讀習慣的朋友們,你肯定能從內容中得到共鳴。
這篇閱讀心得雖然談到了 5 個「我們為什麼要閱讀」的答案。不過,可惜的是,這 5 個答案並沒有科學性,也就是沒有科學證據去支持這 5 個答案,有點像是自說自話的感覺。所以用它們去說服別人閱讀,成功機率可能不會太高哈哈。如果你想要知道有科學證據支持的答案的話,歡迎閱讀以下文章。
(延伸閱讀:為什麼要讀書?5個有科學證據的閱讀的好處)
你現在知道了「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那麼你的下一步動作可能是想學習如何閱讀一本書。以下我寫了一篇《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的閱讀心得,肯定能幫助你掌握閱讀方法。
(延伸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心得|掌握閱讀四層次,學會如何閱讀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