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在說什麼?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主要在談,為什麼到了現代,我們仍然需要閱讀書籍?現代是網路時代,所有你想知道的資訊都能藉由手機、電腦輕易讀到,那麼到底為什麼還需要讀書?我從這本書中整理出了五大理由,並附上作者和我的觀點。
作者在書中說了一句我認為很棒的話,「網際網路雖有大海之稱,但十之八九的人都像在淺灘上撿拾貝殼,鮮少有人潛入深處」。意思是網路上有大量文章供你閱讀、學習,但你無法在網路上內化它們,只能理解表層而已。這就是閱讀網路文章的壞處,也是為什麼需要閱讀書籍的其中一個原因。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除了談「為什麼需要閱讀」之外,還談了「如何閱讀」,所以也算是一本閱讀法書籍。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的作者是一位日本人,叫齋藤孝。他是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東京大學研究所教育學研究科博士學程畢業後,轉任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業領域為教育學、身體論、溝通論。
接下來,我會融合書中的觀點,以及我的個人觀點,來分享這本書的心得。一共會提到以下五個「我們仍然需要閱讀」的理由:「讀網路文章容易不專心」、「為了多元發展」、「不浪費身為人類的智力」、「成為深刻的人」和「以不同視角看待事物」。
1. 讀網路文章容易不專心
為什麼即使在現代,我們仍然需要閱讀書籍?作者給的第一個答案,是「因為讀書籍以外的媒體(網路文章)容易不專心」。
作者指出,現代是網路時代,所有資訊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並進一步學習。但是,在網路上想要瀏覽什麼時,通常會想在短時間內迅速讀完再讀下一篇,而不是好好地、靜下心地閱讀眼前的內容。你的視線總是飄向螢幕中看似更有趣、更吸睛的事物。網路上充斥著大量資訊的同時,也充斥著令人感興趣的廣告和影象。於是人們認真閱讀一則內容的時間愈來愈短。尤其是智慧型手機普及後,人們面對網路上的內容則更沒有耐心了。
面對內容缺乏耐心,其實就是人們的注意力普遍降低了。注意力降低這是有證據的,不是亂編造的。作者在書中引用了微軟在 2015 年發表的報告,報告顯示,在 2000 年時,大眾的注意力持續的強度(能夠專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時間)是 12 秒,但來到了 2013 年時,大眾能維持注意力的時間從十位數退化到個位數,也就是從 12 秒減少到只剩 8 秒!8 秒是什麼概念?就是你連金魚都不如的意思(微軟提到金魚能維持注意力的時間是 9 秒)。然而,現在已經是 2025 年了,大眾能維持的注意力應該所剩無幾了。
總結一下,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是,雖然現代的網路能幫助你輕易地獲取資訊,但你對這些資訊是沒什麼耐心的,因為網路上有更多能吸引你眼球的事物,而這也造就了人們的可維持注意力持續下降。
是的,讀網路文章容易不專心,而一直讀網路文章會讓你更不專心。
我自己就是一隻書蟲,大多藉由閱讀書籍攝取資訊,較少從網路文章中攝取。我也有注意到,當我在網路上瀏覽文章時,我是沒辦法 100% 專心投入讀文章的。因為滾輪向下滑的時候我會被有趣的廣告打到,然後點進去逛;因為滑鼠只要點一下,我就能去 YT 看搞笑短影片;因為接收到了別人寄電子郵件給我的通知,我就點進去讀信、回信。太多、太多的「因為」在阻撓我完整地讀完一篇網路文章,所以我現在都只看書了。電腦,就是拿來娛樂用的,或是拿來輸出文章用的。
再者,網路上的作者通常會為了吸引流量而刪去文章中較冗長、無聊的部分(這也是你必須要讀的部分,為了深入理解事件的完整脈絡),只留下簡單、吸引人、能煽動你情緒的部分。這樣的文章很好讀,且讀起來感覺很不錯,但讀久了就無法再閱讀那些「困難但是真的有料」的書籍文章。
2. 為了多元發展
為什麼即使在現代,我們仍然需要閱讀書籍?作者給的第二個答案,是「為了多元發展」。
作者在書中提到,我們要成為有「深度」的人。這裡談的「深度」,並不是只對一樣事物探究到底的深度。對專業領域探究到底,其他方面卻完全不行,這樣並不均衡。所謂的深度是多元式的、綜合式的深度。意思是說,如果你是化學專業的話,那麼你最好還要懂點人文、音樂或歷史之類的知識。作者甚至說了句很重的話,他說,「我們絕不能成為只懂專業的白痴」。
作者補充,熟知專業領域是當然的,但應該要有一般素養做為其背景知識。在缺乏哲學思考之下搞科學,或是搞經濟學而不懂文學是很危險的事。所以我們讀大學的時候就被校方要求,一定要修通識課,不修就畢不了業。
搞多元、修通識課,其實就是在搞「博雅教育」。博雅教育的概念誕生自古代希臘(6 世紀)。起源於「有助於獲得自由的全人式技藝」的教育原理。認為人類為了掙脫出包含偏見、習慣在內的束縛,靠自己的意志活下去,必須具備廣泛且實踐性的知識。之後,中世紀歐洲繼承了博雅教育的傳統,將它定義為「文法、辯證、修辭、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的「自由七藝」。歐洲有七藝,中國也有差不多的東西,叫「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是 11 世紀從《周禮》與《禮記》發展出來的,它強調了德、智、體、群、美的全面發展。
那些重視博雅教育的人們認為,即便擁有豐富的專業領域知識,但在充分運用那些知識上,若沒有多元的視角也很困難。例如,就算學過基因工程,懂得基因操作的技術,但要處理該如何與生命倫理取得妥協這樣困難的問題,就必須具備歷史、宗教、哲學等廣泛的知識。若缺乏了廣泛的知識,那麼你就不過是個只懂專業的野人。
我在念大學、碩士的時候,就是個只在乎專業領域(化學)的學生,且視通識教育為垃圾的學生。這雖然讓我在專業領域裡有很好的表現,但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其實是被人指指點點的,例如我曾因為買不到科學器材而發脾氣,或是因為搭檔做實驗的速度太慢而生氣。就我現在的視角來看,這是種高智商但低情商的表現,這無法讓社會變得更好。當我意識到這點後,我隨即調整生活上的態度,並開始廣泛閱讀,讓自己腦袋的知識多元一點、謙虛一點。
多元發展確實讓我的生活更美好了,如果當時我還不屑搞多元的話,那麼我現在應該是台積電裡的苦命製程工程師,生活就只有工作的那種。但我當時選擇了搞多元,不只學化學,還學了寫作、行銷、架網站,這讓現在的我可以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知識創作者),並看著自己的事業慢慢成長。
3. 不浪費身為人類的智力
為什麼即使在現代,我們仍然需要閱讀書籍?作者給的第三個答案,是「不浪費身為人類的智力」。
作者提到,我們人類屬於「智人」(Homo sapiens)。而智人的厲害之處,是能夠與眾人共享知識並傳遞給後代。去到書店或圖書館,就能看到古今東西的智慧擱不下似地將室內擺得滿滿的。偉大的人耗費畢生之力探究真理,或是千辛萬苦地將真理精煉成文學的形式再寫成書,以便任何人都能閱讀。以上的行為促使人類的智慧能夠不斷進化,進而發展出現代的文明。
再者,全世界也只有人類這個物種讀的懂書,其他物種卻無法。因為人類有獨有的語言系統和認知能力。語言系統,指的是人類創造了文字、語法、語意等系統,能將概念、情感、事件等高度抽象化,再透過書寫與閱讀傳達。其他動物目前沒有這樣的能力。認知能力,指的是我們除了看的懂字之外還能理解脈絡、推論作者的意圖,甚至進行批判性思考,把一本書讀的更透徹。
總結來說,「不浪費身為人類的智力」指的意思有兩個。第一個,偉大的古人將智慧流傳至今,而我們若不閱讀它們的話就太浪費了。第二個,我們是全地球唯一能讀懂書的物種,而我們若不閱讀的話就太浪費身而為人的權力了。
我認為作者能想出這個答案,屬實厲害。我讀過好幾本書、讀過好幾種為什麼要閱讀的答案,目前就屬這個答案最能說服我。是呀,既然你這輩子是人類,那為什麼不做點只有人類能做到的事情呢?也許下輩子會轉生成魚類、昆蟲、貓或狗,屆時書本對你來說就真的是天書了。所以,趁我們這輩子身而為人的時候,趕快閱讀書籍吧!讀多少就等於賺多少!
當然,我認為這個概念也可以延伸到許多面向上,例如:既然身為人類,那麼我這輩子一定要好好學習;既然身為人類,那麼我這輩子一定要找到夢中情人;既然身為人類,那麼我這輩子一定要努力創業;既然身為人類,那麼我這輩子一定要寫一本書。我的主要論點,就是要大膽地、拼命地去做只有人類才做的到的事情,或是你想要做的事情,如此才不負此生。之前我看過一個訪談,訪談內容是訪問很多位臨終之人,問他們這輩子有沒有後悔做了哪些事,這些人全部都回答,「我不後悔做了什麼,而是後悔有什麼還沒做」。
我問過自己這麼一個問題,如果我快死了,我會後悔自己沒有讀太多書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如果讀更多書的話,這一生必定會過的更精彩。所以我成立了這個書評網站,成立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自己多閱讀。
4. 成為深刻的人
為什麼即使在現代,我們仍然需要閱讀書籍?作者給的第四個答案,是「閱讀能使你成為深刻的人」。
作者在書中首先定義了何謂深刻、何謂膚淺。如果一個人在看完一本書、一場電影或一則新聞後後,問他感想,他能說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觀點,且還進一步引經據典佐證觀點的話,那麼這個人,必定是深刻之人。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只能說出大家都會說的泛泛之言,例如「這本書很好看」、「這劇情好酷」、「這報導太好笑了」,那麼這個人就是膚淺之人。試問,如果你要挑一個人作為你的朋友,你會選擇深刻之人,還是膚淺之人?我的話,肯定會選擇前者,且自己就想成為前者。
那麼更具體的深刻之人的描繪是什麼?生活中或歷史上有案例可以借鑑嗎?有,作者在書中提到一位日本武士的故事。日本江戶時代,有一位武士叫西鄉隆盛,他從幕末、明治時代起就被視為人格高尚的人,受人景仰,聲望崇隆。去世之後仍有許多人深深被他吸引、研究他,不斷受到每個時代的人肯定。現代依然人氣不墜。西鄉讀過許多書。他說影響自己尤深的是儒學家佐藤一齋的《言志四錄》。即使被流放外島也仔細熟讀,挑出印象特別深刻的一百零一句話,時時重讀。他的座右銘「敬天愛人」也出自那本書。他經常讀書,涵養自身。西鄉隆盛,是一位深刻之人。
是的,多多閱讀真的能夠讓你變得深刻,讓人們景仰你、追隨你,這也是我實際體會到的,所以我完全認同作者的觀點。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從 2022 年尾創立了閱讀社群(村長的閱讀基地)並開始認真閱讀、寫閱讀心得,起初我寫的文字挺膚淺的,沒什麼可讀性,所以粉絲寥寥無幾。但隨著閱讀量增加,我寫出來的文字就愈來愈深刻,愈能讓大眾看懂一本書在說什麼,也愈能讓大眾理解我想表達的,於是粉絲數就慢慢增加,直至今日破萬人。我想,我也成為了一位深刻之人,只要讀完一本書,我就能在一天內寫出至少 5,000 字的深刻的閱讀心得,如同你正在閱讀的這篇。
這裡我提出一個觀點,就是「多多閱讀,能讓自己寫出深刻的心得,進而讓自己發展成深刻的人」。那麼要如何寫出深刻的閱讀心得呢?我認為有三個要素。第一,忠實地呈現作者在書中提到的觀點,這麼做是為了讓讀者理解一本書在說什麼;第二,大膽地外延出自己的觀點,這麼做是為了增加心得的可讀性,讀者可能會覺得「哦!這個想法很不錯!」;第三,分享書中提到的故事和研究,這麼做是為了增加心得的趣味性,讓讀者讀了不無聊。
5. 以不同視角看待事物
為什麼即使在現代,我們仍然需要閱讀書籍?作者給的第五個答案,是「能夠以不同視角看待事物」。
何謂不同視角?例如由上往下看會感覺圓錐是「圓」的,但從側邊看就會覺得是「三角形」。我們只要改變視角,對事物的看法就會改變。在溝通上也常聽到人說「要站在對方的立場」、「用對方的角度去看」。然而,即使自認明白這樣的概念,我們仍然很難跳脫出自己的視角。不免認為「我是這樣,對方一定也是這樣」,殊不知,對方跟你完全不一樣。
作者提到,閱讀書籍能幫助我們得到和自己不同的視角。要刻意讓自己擁有「作者的眼睛」。即便覺得他的看法與自己不同,我們暫時還是要當自己是作者,用作者的視角閱讀。試著用作者的眼睛看周遭的一切。反覆這麼做之下,視角就會變得多層次且多角度。可以保有具有厚度、深度和廣度的觀點,而不會拘泥於一點。
例如,在台灣出生、過生活的人,往往很難理解外國人的價值觀。歷史和文化背景迥異的話,價值觀不同是很正常的事。當我們閱讀外國的文學、思想或歷史書籍,在感受到人類共通的普遍性的同時,也會感知到相異的視角。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我們在台灣拍照時習慣手心朝內比 YA(一種較酷的比 YA 方式),但這在英國人眼中是「Fuck You」的意思,傳說源自中世紀英法百年戰爭,英軍弓箭手比這手勢挑釁法軍。
另一方面,我認為,以不同視角看待事物,其實就是在訓練自己的多元思維模型。什麼是多元思維模型?就是一個問題的背後,不會只有一個正確解答,而是多個,意思是早上也許適用選項 A 來解答,但晚上可能行不通了,需要選項 B 來解題。
例如什麼是長期主義?根據不同視角,答案可以有 3 個。
第一,成本視角。反覆問自己,我所做的事情是不是降低了合作成本,讓別人更容易與我達成合作。比如出版社找我談合作,只要是首次與我合作的出版社,我都會讓出優惠:互惠合作;除此之外,我也會好好「款待」這些出版社,也就是三千字以上的輸出,並發布於五個平台,直接賞他們一頓粗飽。
第二,投資視角。反覆問自己,我所做的事情是不是漸漸融入我的品牌資產帳戶,從而擁有長期的複利效應。比如我常發布閱讀筆記在網路上,大家對我的認知就是正面的,久而久之這些筆記為我賺來許多社交貨幣,我的品牌也就深植於人們心中的社交網絡,往後就容易撬動更大的資源。
第三,以人為本。一個人在工作裡之所以焦慮和痛苦,是因為他太關注事,而不關注人。你想,如果你眼裡只有事,那就只會在乎事情的成敗,但如果你關注的是人的成長,那你就有了長期性的眼光。因為你開始會在乎人的感受、開始站在別人的立場,為的就是照顧到他人,這樣的行為可以為彼此留下再度合作的契機。能領悟到這點,你會發現,其實事情本身的得失已經變得沒那麼重要了。
寫在最後
其實我不是很喜歡《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這本書,太多廢話了,讀的有點痛苦。但正如我說過的,我喜歡理解作者鼓吹人們閱讀的理由,理解多了會發現,每位作者的理由都不太一樣,這相當有趣,而這也是促使我讀完這本書的動力。有些作者的理由比較功利一點(閱讀就是為了賺錢),有的理由比較自我成長一點(閱讀是為了增加認知)。我喜歡把這些多元的理由記錄下來,然後檢視一下自己在每個時期對應到什麼理由,算是一種理解自我的工具吧。
這篇閱讀心得雖然談到了 5 個「在現代,我們仍然需要閱讀」的理由。不過,可惜的是,這 5 個理由並沒有科學性,也就是沒有科學證據去支持這 5 個理由,有點像是自說自話的感覺。所以用它們去說服別人閱讀,成功機率可能不會太高哈哈。如果你想要知道有科學證據支持的理由的話,歡迎閱讀以下文章。
(延伸閱讀:為什麼要讀書?5個有科學證據的閱讀的好處)
當然,如果你覺得談科學太生硬了,一點都不人性,那麼我推薦你閱讀《我們為什麼要閱讀?》和《去書店買個好人生》這兩本書,書裡也提到了我們為什麼要閱讀的理由,而我也把這些理由寫成了閱讀心得,歡迎點擊瞭解。
(延伸閱讀:《我們為什麼要閱讀?》心得|5 個答案,理解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延伸閱讀:《去書店買個好人生》心得|打工人必須買書來讀的 5 大原因)
你現在知道了「我們仍然需要閱讀的理由」,那麼你的下一步動作可能是想學習如何閱讀一本書。以下我寫了一篇《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的閱讀心得,肯定能幫助你掌握閱讀方法。
(延伸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心得|掌握閱讀四層次,學會如何閱讀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