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在說什麼?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這本書的書名很直白,就是教你辨識書中內容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雜訊,而我們要在出現重點的地方畫線,不要在雜訊上畫線。
作者在書中說了一句話,我相當認同。這句話是,「只要能在書中畫出唯一的一條線,換得的成果,拿來抵銷買書的錢都綽綽有餘」。他講的對極了,就算你從書中只獲得了一個重點,那麼兩三百塊的書錢就花的很有價值了。所以,知道要在哪裡畫線就顯的很重要。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的作者是日本第一書評家、百萬暢銷書推手,名叫土井英司。他是 Elies book consulting 有限公司董事長,電子日報《商業書馬拉松》總編輯。
接下來,我會在這篇閱讀心得中分享,要在以下 5 個地方畫線(這 5 個地方就是書中重點),並附上我的個人經驗和觀點:「讓你感到不舒服的地方」、「談論作者如何成功的地方」、「出現原因的地方」、「不懂的地方」,以及「出現最基本概念的地方」。
1. 讓你感到不舒服的地方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作者給的第一個答案是,「讓你感到不舒服的地方」。
作者在書中的原句是這麼寫的,「若有一句話令你感到不太舒服,但卻印象深刻,這就務必要畫上一條線。或許當下沒辦法幫到你,但日後回顧起來,可能是改變人生的一段話」。意思是,如果書中的某句話與你的既有認知有出入,那麼這就會讓你感到不舒服,請務必把這句話畫起來。例如,你的既有認知是每天都要睡 8 小時才是健康好寶寶,但你正在讀的書說正常人根本不需要一天睡到 8 小時,那麼你就必須在這裡畫線。可以的話,請親自實踐看看,或是尋找作者這麼說的論點。
讀書會讀到「讓你感到不舒服的地方」,那麼也會讀到「讓你感到舒服的地方」,也就是書中文句支持你既有認知的地方。如果你在讀書的過程中產生了「對!沒錯!我想的果然沒錯!」的想法,那麼這就是支持你既有認知的地方,而作者認為你不應該在此畫線,因為這只不過是自我陶醉。例如,你在投資上的既有認知是 all in 0050,而你正在讀的書也提到 all in 0050 是正確的投資方法,那麼你就不該在此畫線。作者補充,確認自己的「正確」無助於你的成長,反而會讓人變得偏頗,無法接受新思維與新方法,這對你的事業與職涯來說,是扣分而非加分。
是的,我完全贊同作者的觀點。如果畫線、做註記的部分都是自我陶醉的內容的話,那麼這本書你不如不看,把讀書的時間拿去打電動、耍廢還比較賺。而這也是我廣泛閱讀兩年後才意識到的事。我在 2022 年時開始廣泛閱讀,一週至少讀兩本書,當時畫線、做註記的部分全是自我陶醉內容;兩年後,我發現自己讀了破百本書,但一點長進都沒有,因為我的腦袋中充滿了單一思維,成了一元思考生物。書讀多了不僅沒讓自己變聰明,反而還讓自己變笨了!
當意識到自己讀書都是在自我陶醉後,我痛定思痛,告誡自己絕對不能畫「自我陶醉線」,要改畫「不舒服線」。不舒服線要畫在哪?例如我讀了個人品牌經營講師于為暢(暢哥)的《一人創富》,書中提到「記帳的壞處多過好處」,理由是「記帳是項耗時的工作,錢都花了,難道我們還要再花時間嗎?」是的,我有記帳的習慣,而讀到暢哥這段文字其實心裡是不太舒服的,但暢哥的解釋又很合理,所以我就在這裡畫線、做註記了。到了現在,我也認為記帳是件浪費時間的事,把那些時間花在思考如何賺更多的錢還比較實在。當然,我也把記帳習慣給戒掉了,並視它為陋習。
2. 談論作者如何成功的地方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作者給的第二個答案是,「談論作者如何成功的地方」。
作者提到,我們會想要讀一本書(商業書、成功法)的意圖,就是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成功的,然後再把作者的成功方法套用在自己身上。所以,我們就要在書中那些談論作者如何成功的地方畫線、做註記。當然,同類型的地方也需要畫線,例如「作者採取了哪些行動?」「作者曾做了什麼導致失敗?」「又如何振作?」
作者補充,其實要分辨一本書的哪些部分是「談論作者如何成功的地方」其實是挺困難的。因為書本裡面通常混雜了作者的「謊言」與「誇大」,並不是批評作者都是騙子,作者們並非刻意欺騙,而是不經意地寫下謊言或誇大事實。基本上,所有「自稱」的內容很可能都是謊話。如果沒有客觀的數據資料、明確的事證、詳盡又具體的故事、第三者的證詞等足供判別真實性的資料,這些「自稱」的內容都該打個折扣或全部跳過。例如一位作者在書中吹噓自己得過 XX 獎,但經過查證後發現這是他自己主辦的自嗨比賽,那麼這就是謊話。再者,出版社和編輯其實也有責任,因為他們為了要讓書賣的好,不得不誇大文字,以此吸引大眾購買。
簡而言之,我們要在「談論作者如何成功的地方」畫線,但必須先查證有無客觀的數據資料、明確的事證、詳盡又具體的故事、第三者的證詞,以判斷真偽。如果經查證後發現是偽,那麼就別在此處畫線,繼續尋找書中下一個「談論作者如何成功的地方」,然後查證,以此循環。
作為一位閱讀型知識創作者,我讀了上百本商業、成功法書籍,也確實發現書中有很多部分是作者自己誇大的,例如有一本書的書名叫《15 分鐘寫出爆紅千字文》,是一本寫作教學書,我讀過,而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書名是被過度誇大的。我認為誇大的原因有二。第一,要在 15 分鐘內寫出有條理、有可讀性的一千字文章其實是有困難的(AI 也做不到);第二,就算你成功在 15 分鐘內寫出來,你發到社群上也不見得會爆紅。所以,我認為該書書名真的是太浮誇了。不過,書中部分內容確實是值得參考、學習的,我自己也有從中受益。
當然,我也被很多商業、成功法書籍雷過,就是整本書都是自吹自擂那種,尤其書封圖是個人像的,那種書我都直覺認為是作者與出版社的「官商勾結」。所以我現在都改讀科普書了,比較務實。科普書雖然不太提「如何讓自己成功」這件事,但會提到很多令人驚艷的生活小常識,例如怎麼藉由周遭環境預測未來天氣。我的想法是,學到一個小常識就代表一個小成功(生活更順遂了一點),那麼累積多個小常識後,你不就變成一個很成功的人了嘛!
3. 出現原因的地方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作者給的第三個答案是,「出現原因的地方」。
作者說明,世上的一切都有「原因」與「結果」,而線要畫在原因上,而非結果上。只要掌握這個基礎,就能在書上畫出很好的線。
作者在序中提到,他在念書以及剛出社會的時候總是倒因為果,後來有本書令他茅塞頓開,那就是全球銷售量超過 6,000 萬本的管理學課本《管理學》。這本書中有項研究結果讓他大開眼界:「只有產能高的員工才會感到充實,反之則否。」員工並不是因為充滿鬥志才有好的工作成果,反而是工作表現優良之後,才會產生鬥志。也就是說,有沒有鬥志只是結果,原因在於工作表現好壞。如果面試的時候只看鬥志,錄取一個高喊「我很拚」的人,當這個人沒了鬥志,就會淪為一個廢人。工作表現優良,員工自然就更有鬥志。因此,錄取或訓練員工不能看鬥志,而是要設法提升員工的工作表現才對。
以上是作者對「為什麼原因很重要」的解讀,接下來我們換看實際一點的,就是如何在書中判斷「原因」與「結果」。
假設某本書中有一句話是「XX 公司連續 20 年獲利成長」,你覺得很了不起而在旁邊畫線,連續 20 年獲利成長也確實很了不起。但是,在這段話旁邊畫線對你毫無助益,這只不過是「結果」,重點在於這家公司為何能連續成長 20 年的「原因」。是因為有優秀的暢銷產品?若是,為何能創造這項產品?公司如何培育人才?哪些部分是其他公司學不來的?為何?如何?我們要在書中尋找這些答案,然後在答案旁畫線,接著在生活中嘗試運用它。
為了更讓你理解什麼是「原因」,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很具體的例子。作者在日本環球影城(USJ)母公司行銷總監森岡毅的著作《雲霄飛車為何會倒退嚕?創意、行動、決斷力,日本環球影城谷底重生之路》畫了一條線:「盡力推升營業額,也就是增加遊客數量。」這就是讓 USJ 生意蒸蒸日上的原因。
因為主題樂園可以說是「固定成本的生意」。主題樂園裡充滿了「設備」,遊樂設施全都是「機械」,除了建置過程要花錢,維護這些設備也需要持續投入一定的成本,更別提安全是第一優先。同時,主題樂園需要廣大的土地,所以要負擔龐大的地價稅。另外,當然還有龐大的人事費用。而這些成本絕大部分都是「固定成本」,因此,若無法拉抬「營業額」,企業就無法成長壯大。如果是商店,只要多開設新分店就能提升營業額;如果是製造商,只要增加產量就好。然而,主題樂園需要完整又廣大的土地,開設新樂園或擴建皆屬不易,想要提升營業額唯一的方法就是「增加遊客數量」。
4. 不懂的地方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作者給的第四個答案是,「不懂的地方」。
作者指出,當你讀書讀到受挫,就代表你已清楚發現自己「不懂」的地方。例如「我讀一本知名作家的名著,讀到第幾章第幾頁,其中有個地方就是不懂。」在這不懂的地方畫條線吧,這條線將改變你的人生。
日後如果碰到專家先進,就謙虛地向他們請教這個「不懂的部分」,一流的人可以透過你讀什麼書,在哪裡掙扎,看出你是不是認真,有沒有心要學習。只要確定你有心,他們就會傾囊相授,宛如教導過去那個「不懂的自己」,甚至衍生一種革命情懷。
作者補充,今天不懂,不代表永遠都不懂,當你不懂,就記住這個不懂,每天努力向學,答案就會離你愈來愈近。總有一天,你會茅塞頓開,恍然大悟,或是有貴人指點迷津,這些都是挫折給你的好處。所以,要敬重你的「不懂」。最好的敬重方法,就是在不懂的地方畫線!
是的,我 100% 認同作者的觀點,我也確實會在不懂的地方畫線、做註記,然後哪天遇到作者的時候就向他詢問,而我還真的問過,也得到了很棒的回覆。
2022 年,當時我剛開始經營知識個人品牌,對很多事物都不甚了解,所以就讀了很多與經營個人品牌相關的書籍。在這些書中,有一本書叫《暢玩一人公司》,是個人品牌經營講師暢哥寫的,而書中有個地方很讓我不解,那就是「你必須經營電子報」。讀到這段文字的當下心情是:「蛤?現在都 2020 年代了,不都用社群了嗎?怎還會用電子郵件?」雖然不是很懂,但我當時還是在這裡畫線了。
2023 年底,我參加了暢哥開的「個人品牌大帝國」實體課程,那是一堂從早上到傍晚的課程,內容相當紮實且有趣。課程中我就問暢哥為什麼要經營電子報,暢哥回答,「電子報才是你與讀者的真正聯繫方式。如果你只把文章發在社群上的話,讀者可能會因為演算法而無法看見你的文章;但電子郵件可以確確實實地把信寄送到讀者的信箱中,不受演算法規範。再者,如果你將來要賣自己的知識產品的話,電郵行銷是最好的辦法,曾有一份調查指出,電郵行銷的轉換率有 6%,而社群媒體只有 1.9%,差了兩倍啊!這也是為什麼世界上大部分的企業都喜歡用電郵行銷、電子報。」
得到暢哥的解答後,我整個人頓悟了,於是我也開始經營自己的電子報了。
我很有信心地跟你說,在不懂的地方畫線,真的獲益良多。再說,就算你遇不到作者,你也可以把不懂的地方上傳給 AI,請它給你解答呀!我們能活在這個 AI 時代實在是太幸福了!
5. 出現最基本概念的地方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作者給的第五個答案是,「出現最基本概念的地方」。
作者說,最基本概念,就是無論局勢如何改變,這個概念都永遠有效。以行銷作為例子,行銷裡有個分支叫「推銷」,就是業務登門拜託你買東西的那種,這種手法在資訊沒那麼發達的時代確實有效,但現代已完全無效了;原因就在於,顧客會跟你買東西是依據現有的資訊做判斷,古時候因為資訊有落差,所以好賣,但現代人手一機,資訊容易取得,一旦知道你賣的東西有任何負面消息,他就不會買。
作者舉了個具體的例子。東京代代木上原有一家主打在地化的房仲「住建Housing」,這家房仲的仲介幾乎不跑業務,而是專心更新網頁內容,每天就只是更新房屋資訊而已。時代改變,現代的顧客們可以用各種手段蒐集並比較資訊,透過上網,就可以查出有興趣租屋的地段裡房屋的面積、設備、屋齡,以及與其相應的租金行情等詳細資訊,因此對擅長收集資訊的顧客來說,推銷是沒有意義的。這家房仲就是注意到這件事,認為最新最豐富的資訊才能吸引到顧客,並將資源投注於資訊上,這正是最強的行銷。
所以說,幫助潛在客戶掌握最新資訊,就是行銷的最基本概念,而這裡就值得畫線。
我對作者所說的最基本概念挺有感覺的。因為我曾經讀過《精準學習》這本書,而書裡提到的「臨界知識」,涵義與「最基本概念」很相似。臨界知識,就是少數能夠給我們帶來關鍵影響的知識。比如「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就是個臨界知識。為什麼?因為牛頓第二運動定律是物理學中非常基礎、非常底層的定律,可以應用的範圍極廣且萬年不變,物理學界甚至稱它為譽為古典力學的靈魂。如何將火箭送上太空,會用到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如何讓台北 101 更平穩,會用到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如何讓雪球越滾越快,也會用到牛頓第二運動定律。所以當你掌握了某個臨界知識,你就可以將其運用在許多領域上,正所謂「一通百通」。
(延伸閱讀:《精準學習》閱讀筆記|找到最重要的知識,撬動自己的成就)
重點來了,那要怎麼辨識書中的「最基本概念」和「臨界知識」?答案是,先對一個特定領域產生興趣。以我為例,我對閱讀法有莫大的興趣,所以我想參考各個閱讀高手的方法。並試著從中找出高效閱讀的底層邏輯。我為此讀了近 20 本有關閱讀的書籍,並發現了每位閱讀高手都在用的方法——82 法則。閱讀上的 82 法則指的是,讀一本書的 20% 即可,剩餘的 80% 可不讀。因為一本書的核心概念都集中在 20% 的頁數中,剩下的 80% 都是作者的「擴充內容」,可以略過。領略了這個 82 法則後,就可以將其類比在各種事物上,比如網站在網路世界中的流量——排名前 20% 的網站可以享受 80% 的流量。
寫在最後
我挺喜歡《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這本書,它確實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到底要在書中的哪裡畫線、做註記、貼標籤?」所以,這本書對我來說很實用。
簡而言之,這本書讓我知道,書中的哪些內容才是重點。
作為一位閱讀型知識創作者、閱讀推廣者,我寫了很多與閱讀有關的教學文章。這些文章中,有的是教你「如何寫閱讀筆記」,有的是教你「如何在書中貼標籤」。而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存在《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這本書裡頭。這些問題的本質,其實就是在問哪裡是重點、該捕獲什麼樣的資訊?
(延伸閱讀:閱讀筆記全攻略|閱讀筆記如何寫?3 步驟輕鬆學會)
(延伸閱讀:為什麼讀書要貼標籤?又該怎麼貼?4 色標籤法大公開!)
當然,自己讀了那麼多書,畫了大量的線、做了大量的註記、貼了大量的標籤,我也延伸出屬於我自己的「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其實我畫的地方與這本書提到的差不多,但有個地方是本書沒提到的,就是「令你意想不到的地方」。著名資訊理論家 Claude Shannon 曾說過,資訊就是令你意想不到的事物。所以我認為意想不到的地方也值得畫線。
例如《打造第二大腦》提到一項事實是「一般人每天獲取的資訊量高達 34 GB,而且每年增加 6%。34 GB 是什麼概念?就是人們每天讀了 174 份報紙,而這樣的資訊量是 1986 年人們的五倍。」這項資訊對我來說很意想不到,所以我就畫線了。未來寫文章會用的到(例如這篇閱讀心得哈)。
(延伸閱讀:《打造第二大腦》心得|3 個問答與應用範例,讓你掌握知識管理)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不只有提哪裡要畫線,也提到了為什麼要畫線,甚至提到了閱讀心法,以及如何選書。算是內容相當豐富的閱讀類書籍。不過要注意的是,「在哪裡畫線」大概只佔整本書的 5% 而已。
最後,推薦《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給所有想學習在書中如何辨識重點的讀者,這本書可以滿足你。如果你熱愛閱讀,是個重度閱讀者的話,那麼這本書也很適合你,你會很認同作者在書中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