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問題的不是你,而是你的工作》在說什麼?
《有問題的不是你,而是你的工作》主要以簡單心理學的角度來闡述現代工作如何把我們壓的喘不過氣,當然,作者也為此提供了多個解方,幫助工作者重獲新生。
另外,從書名也可以得知,我們被工作壓的喘不過氣不全然是自己的問題,更可能是老闆、同事、制度等等問題。一種你不需要把錯全怪在自己頭上的概念。
這本書的作者是 Tessa West,她是人際互動和溝通方面的專家,在心理學領域最負盛名的期刊上發表了 60 多篇文章,並獲得了多項獎助金,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獎助金。另著有《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是有毒同事》。
接下來我會以自己的觀點來詮釋書中內容。
1. 工作其實不是全世界
「覺得工作就是全世界」也是讓我們在工作上感到痛苦的原因之一。
不知道你有沒有嘗試過把所有時間、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我有,起初會感到快樂踏實,但最後卻感到黯然銷魂。
感到黯然銷魂的原因是,只要被老闆小唸個幾句,就覺得世界要崩塌了,沒辦法,因為當時覺得工作就是我的全世界嘛。
以投資的角度來說,「把所有時間、精力投注在工作」等於「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樣的孤注一擲,最後可能全盤皆輸。
解決辦法是「把時間、精力分散投注在其他事情上」,所以我們得培養興趣,建立自己的「內在精神世界」,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裡。
假如你的興趣是種各種花花草草。當你某天在公司被老闆臭罵一頓,沒關係,回家可以研究花草圖鑑來轉換心情,隔天又是一尾活龍。
心理研究顯示,如果我們多投資不同面向的自己,應對挫折時會更有優勢;反之,如果越讓某一部分的自己定義自己的全部,應對變化的能力就越差。
2. 該為興趣工作?還是為錢工作?
我自認應該為興趣工作。因為為錢工作的話,你能感受到的幸福感「有限」。
榮獲諾貝爾獎的心理學兼經濟學家 Daniel Kahnemann 與 Angus Deaton 在 2010 年發表了一篇引發熱議的論文,探討人要擁有多少錢才會感到幸福。該研究讓參與者評估自己過去的幸福感變化,發現人們的幸福感曲線會隨著年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在年收入超過 75,000 美元後,幸福感就不再繼續上升。
另一個在 2021 年發表的研究,則是讓參與者評估自己當下的幸福感,結果發現,除了 20% 的人感到不幸福以外,一般人的幸福感曲線在年收入上升至 200,000 萬美元後就趨於平緩。
雖然兩個研究存在數字上的差異,但研究者普遍認同:隨著財富的增加,金錢對提升幸福感的效果會逐漸減弱;除此之外,為了獲取更多財富而奮鬥的人往往比較不快樂,也比較無法體驗到因追求價值(興趣)而產生的恆久滿足。
從這兩項研究中,我得出以下結論。一開始你確實能為錢工作,因為此時你的幸福感還正在上升中;但年收入上升到一定的數字後,就要轉換到為興趣工作,以讓幸福感持續上升。
3. 不需要過度追求地位
你可以把「過度追求地位」想像成「覺得升遷就是全世界」,追求升遷看似好事,但瘋狂追求升遷就成了壞事。
當我們升遷時,大腦會釋放血清素作為獎勵,血清素是令人類感受到快感的化學物質。但血清素只是短時間釋放,之後會迅速代謝掉,當最初的快感逐漸消退後,我們追求的渴望也會越來越強烈。
當瘋狂追求升遷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仍然沒有升遷,這將導致焦慮、緊張和沒成就感,會認為自己毫無價值。
會產生這些負面情緒的原因,就是「讓薪資決定了自己的價值」。當你沒辦法升遷、薪資無法調漲時,就會覺得自己是個無用之人。
解決辦法是「讓其他美好事情決定自己的價值」,比如興趣、家庭的美滿等等。
芝加哥大學哲學家艾格尼斯.卡拉德(Agnes Callard)曾說過:「我們追求地位是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喜好。當我們不相信自己能夠為『好』下定義時,他人就會來為我們定義。」
4. 為什麼要工作?
我們為什麼要工作?這本書總結出了以下幾個答案:為了錢、為了照顧家人、為了讓下一代過上更好的生活、為了追求自己所熱愛的事物。
除了上述工作者的觀點之外,這裡也跟你分享一些名人的觀點。1952 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Albert Schweitzer,他認為工作是為了快樂和滿足,他曾說過:「幸福就是在工作中找到快樂。」再比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他認為工作是為了生存和滿足基本需求,他曾說過:「工作是人類謀生的必要條件。」最後講一個較激進的例子,蘋果公司創辦人 Steve Jobs,他認為工作是為了追求財富和成功,他曾說過:「如果你不為自己的夢想工作,終究會為別人的夢想工作。」
上述名人觀點中,我最認同 Steve Jobs,追求財富和成功,而這也是驅動我積極工作(經營網站、寫電子報、打造知識商品)的最根本原因。是的,我想成為一位成功的知識創作者,當然,我也追求財富,因為財富的威力很強大。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說過:「在現代社會,金錢的威力是非常強的,沒有錢什麼都做不了。雖然錢買不到幸福,但它可以減輕不幸所帶來的痛苦。」
5. 我對工作的看法
接下來我要講的內容跟這本書無關,完全是我自己的想法,或是我從別的地方讀到的資訊。
我認為現代人被工作折磨地不堪負荷,是很正常的。正所謂「事出必有因」,原因是「工作量愈來愈多」。
工作量愈來愈多,這個量,是跟以前的時代比。
以半導體工業作為例子,從 1971 年到 2014 年,人類為了讓電晶體數目維持摩爾定律穩定成長,半導體工業投入了愈來愈多的人力在研發上。在這 43 年之間,研究者人數擴大了 18 倍!當所有人才全都被半導體工業召募,無人可召的狀況下,解法就是增加每個人的工作量。
再比如以前的科學研究,研究者不需要研究的很久、很深,就能發表一篇論文;但現在科研工作者即使日夜不斷工作個兩年、三年,可能還是無法發表論文。
我的意思是,好摘的水果都已經被摘光了,剩下難摘的水果都在高處。現在的我們只能製造更高的梯子,花更多力氣爬到更高的地方才有辦法摘到水果。這就造成了愈努力工作,愈感受到折磨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