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蓋洛威教授的人生經濟學》在說什麼?
《蓋洛威教授的人生經濟學》的英文書名是 The Algebra of Happiness,所以是一本指導你如何「快樂」的自我成長書。
書中有四大主題:人生重大決定、成功、人際關係和健康。作者引用了他的大量人生經驗和人生故事來敘述每個主題,並與你分享該怎麼做比較好、怎麼做比較容易感到快樂。
《蓋洛威教授的人生經濟學》的作者是 Scott Galloway,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行銷學教授,也是創立過九家公司的連續創業家。
接下來,我會融合書中觀點和我的個人觀點,來分享這本書的閱讀心得。
1. 錢賺愈多,不一定愈快樂
人們普遍認為,錢賺愈多就一定愈能感到快樂。
但蓋洛威認為這是錯的,他的觀點是:真正的快樂來源不是金錢,而是一件你能全然專注且投入的事情。對蓋洛威來說,他認為這件事情是寫作,他還說,寫作是他生命中最有益的部分。
我很認同蓋洛威的觀點,錢雖然能讓我感到快樂,但它有一個限度,再多就感受不到快樂了。確實,我生活中的多個快樂來源其實是不太需要大量金錢的,例如閱讀、寫作和散步。
講這麼多看似矯情的話,那麼有「錢賺愈多,不一定愈快樂」的客觀證據嗎?有。
榮獲諾貝爾獎的心理學兼經濟學家 Daniel Kahnemann 與 Angus Deaton 在 2010 年發表了一篇引發熱議的論文,探討人要擁有多少錢才會感到幸福。該研究讓參與者評估自己過去的快樂感變化,發現人們的快樂感曲線會隨著年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在年收入超過 75,000 美元後,快樂感就會持平不再繼續上升。
回到現實,確實也有富豪因為錢賺太多而感受不到更多快樂,反而還感到痛苦。例如《致富的心魔》作者 Andrew Wilkinson。
(延伸閱讀:《致富的心魔》心得|4 個關於致富的反思)
2. 不要追隨熱情
很多美國名校的畢業典禮都會邀請名人演講,演講內容通常會跟畢業生提到「你要追隨熱情和夢想,直到成功為止」。但蓋洛威覺得這狗屁不通,他反而勸年輕人們不要追隨熱情,因為在成功前你會先餓死。
我極度認同不追隨熱情。但我的理由和蓋洛威的不太一樣,我的理由是:大家所追隨的熱情,幾乎是一致的,這會造成激烈的競爭,最後成為輸家的機率很高。
可以試著思考一下,現代大學畢業生想追隨的是什麼?他們想做什麼職業?不外乎是 Youtuber、咖啡廳老闆、健身教練、瑜珈老師、塔羅占卜等等熱門職業。這些職業總能帶給人美好的想像,所以很多人做,而這又導致了激烈的市場競爭。多數人無法在競爭中勝出,於是就打退堂鼓去當上班族了。
是的,因為大家想做的事情都一樣,競爭極度激烈,當然就很難成功。所以追隨熱情等於是跳進火坑、跳進紅海,出局只是早晚的事。
Peter Thiel 寫的《從 0 到 1》告訴我,熱情確實不值得追,但你可以追「不那麼有熱情的」,因為這些職業、領域的市場沒那麼競爭,還算是一片藍海,值得下海做做看。例如你很想當健身教練(紅海),你可以微調,改成當「針對高齡女性的健身教練」(藍海)。
3. 成為自雇者
是的,成為自雇者也較能感到快樂,因為你能很自由地全權掌控自己的工作進度和工作時間。相反,如果是當上班族、某家公司的員工的話,就沒辦法擁有這麼高的自由度。
但自雇者不是說你想當就能當,就像前文提到的,大多人會選擇時下最熱門的領域來創業,最後下場不外乎是死於競爭。為了在競爭中活下來、真正成為自雇者,選擇「不那麼有熱情的」來做就是首選。
我自己也在往成為自雇者的方向努力,在努力路上,我信奉「槓鈴理論」,也就是不一開始就辭職,而是先有份正職工作,然後下班時間再去搞自己想搞的領域,搞到漸漸起色之後,就可以考慮辭職,成為真正的自雇者了。這麼做的意義,是在起步階段求溫飽,先讓正職工作養活自己,降低失敗風險。一種不離職創業的概念。
4. 規律運動
規律運動,也是能讓自己感到快樂的方法。運動當下內啡肽釋放而直接感受到快樂(跑者愉悅),運動一陣子後身體變健康而間接感受到快樂。
要做到規律運動,我覺得最簡單的就是跑操場了,因為跑操場不需要買什麼運動裝備,也不需要付場地費,你只要有一雙腳就能開始行動了。跑著跑著,跑出習慣來,就等於做到規律運動了。
跑操場是我的日常,每天早上六點開跑,跑個半小時到一小時(看 Garmin 手錶今天給我什麼菜單),跑完除了能感受到快樂之外,也會感受到滿滿的成就感。這兩份感覺會賦予你「今天沒什麼能夠阻擋你」的感覺,You are unstoppable ! 然後就有滿滿動力去做那些困難且重要的事情,做完又會感到快樂。所以,早起規律運動就像骨牌效應一樣,運動後得到的快樂會引發一個接一個的新快樂。
5. 利他
利他也是快樂泉源之一,而且會讓我們更長壽。利他,就是當一個給予者、為他人服務。
一項 2013 年的研究顯示,那些主動幫助親朋好友的人,在壓力下的死亡率較低;另一項 2015 年的研究也顯示,定期從事志工服務的老年人死亡率顯著下降,即使控制了健康、收入、社會支持等變項。
利他除了促進長壽,也會增加靈感和創意,這對我這種寫作者來說大有好處。《創意天才的蝴蝶思考術》指出,利他行為使你走出自己的腦袋,更聚焦於外面的世界,如此就較能夠採納別人的觀點,增強自己的擴散性思考,有益於創意。
利他的具體行為是什麼?例如為一個陌生人開門、讓著急的人先排隊結帳、隨機幫陌生人買單(我的荷包目前還不允許我這麼做)。總之就是做些為他人著想、讓利給他人的事情。
寫在最後
我其實不怎麼喜歡《蓋洛威教授的人生經濟學》這本書,總分 5 分我只給 1 分。原因是書中內容寫的太過於風花雪月、虛無飄渺、內容鬆散、無法自成體系。那 1 分,是我認為蓋洛威教授的人生經驗還是有起到提醒自己的作用。
整本書的內容沒有太多讓我感到驚奇的,而且內容很支離破碎,感覺很像是作者喝醉酒的時候寫出來的(作者說他以前會酗酒)。寫出這樣的內容,實在是有損他的教授風範。
除此之外,書中也有出現不實資訊,這會誤導大眾。例如書裡寫到「照顧者是最長壽的群體,你對多少人付出愛與照顧是最強的信號,可以顯示你將活多久」,這項資訊過於不實,丟進 ChatGPT 驗證就會發現該資訊沒有科學證據的支持。
如果你只是想一睹蓋洛威教授的人生故事、人生經驗,那麼《蓋洛威教授的人生經濟學》還可以推薦給你。但如果你是想讀到實用內容、有證據支持的內容,那麼這本書你直接略過吧。
蓋洛威教授在同時期還出版了另一本書叫《蓋洛威教授的人生財富課》,這本書寫的比較有系統,且能同時學到自我成長和投資理財的觀念,算很受用,我挺推薦的。
(延伸閱讀:《蓋洛威教授的人生財富課》心得|人人都能套用的人生財富公式)
想要學會快樂的話,我覺得你有更好的選擇,例如《納瓦爾寶典》。
(延伸閱讀:《納瓦爾寶典》心得筆記|學會如何創富與快樂的 3 個重要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