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角獸習慣》在說什麼?
《獨角獸習慣》主要在談如何培養職場上的好習慣,好讓自己成為職場中稀有的佼佼者。
這本書一共談了 12 種好習慣:迅速反應、為人真誠、處事靈活、解決問題、先發制人、準備充分、懂得自知、充滿好奇、廣結善緣、討人喜歡、高生產力、目標導向。
本書作者是 William Vanderbloemen,他是范德布洛曼徵才集團的創辦人和執行長,他研究了過去 15 年蒐集到的資料,訪談超過 3 萬人次,判定、整理出那些最好的應試者們擁有哪些習慣,以及可以如何學習這些習慣的方法。
接下來,我將與你分享我認為書中最重要的 5 個習慣,以及我的個人觀點。
1. 高生產力
書中談到許多提高生產力的方法,例如每天寫下三件最重要的事、排除會分心的事、停止一心多用、不當完美主義者、早點起床等等。這些方法都很棒,我自己也這麼做過,確實有效。
但我認為提高生產力最棒的方法是保持心情愉悅。好心情能提高我們的生產力;而壞心情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影響,當然就間接降低了我們的生產力。
我們可以利用「遊戲化思維」來提高生產力。意思是你可以自訂遊戲,讓自己在工作和學習的過程中不會感到無聊、有壓力,反而是感到好玩和快樂。
有個遊戲化方法叫"創造冒險",意思是讓自己去做一些平常不會做的事。比如出門上班時,選擇從來沒走過的通勤路線;或是周末去咖啡廳時,故意嘗試自己從沒去過的咖啡廳。
做這些事情的目的,是讓自己的生活跳脫常規。科學家在 2020 年證實了這麼做可以讓人感到更快樂、更興奮、更放鬆,進而讓自己更有辦法投入在工作和學習上。
2. 目標導向
目標導向其實就是以終為始。
想像一下現在的自己已經在天上當小天使,而親朋好友及家人們正在為自己籌備葬禮,在葬禮當天你希望好友及家人們怎麼描述你的生平、為人呢?
以上的概念來自《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的其中一個習慣:以終為始。如果你想要他們在葬禮上歌頌你、真心地說些有關於你的好話,那我們在生前是不是就該把這些事情做到位?
或許我們不需要這麼極端地拿自己的葬禮當例子…
換個輕鬆點的例子,3 年後你希望自己達成什麼目標?可能是健身有成,那你從現在開始就應該要有個自己就是健身人的信念,天天做健身人該做的事,例如吃該吃的東西、做該做的運動。
我們一旦知道終點要去哪裡,那在起點時就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如果做一件事從來都沒有目標,那我們就會跟無頭蒼蠅一樣亂忙一通,最後力氣全部白費。
台灣的義務教育就是這樣,從來都沒有告訴你終點目標是什麼,也不告訴你有何選擇,就只是叫你瘋狂讀書、瘋狂考試,最後造就了現在的我們——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
3. 充滿好奇
不管在職場上或生活上,擁有好奇心態很重要,它能讓我們意識到自身習慣從何而來。有了對事物感到好奇的習慣,才有可能覺察出自身的習慣,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壞的。
為什麼需要意識到習慣從何而來?理解一項習慣如何形成,我們才有辦法知道要如何養成好習慣及戒除壞習慣。
當你以前常做某個行為並能從中獲利,你會不斷地做它,最後養成習慣。時至今日,就算現在做出這個行為不會得到獎勵(甚至可能得到懲罰),你還是會因為慣性而繼續做它。
比如你辛苦工作完一整天,開車回家後可以與家人共進幸福晚餐,於是你養成了下班就開車回家的習慣;但某天你們搬新家了,那陣子你會有很大的機率在下班後因為慣性而開車回舊家。
如果你能意識到你開車回舊家的這項行為,是因為慣性的話,那麼就有辦法戒除它。解決辦法就是在開車回舊家的路上思考:我回舊家有什麼好處?有辦法與家人共進幸福晚餐嗎?(這其實就是好奇心)一旦意識到走這條路無法與家人共進幸福晚餐時,你就會腳踩剎車,隨後把車開往新家。
4. 解決真正的問題
解決真正的問題,能為他人、為自己帶來價值。如果我們一直在解決的都是流於表層、流於形式的問題,那就是瞎忙。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說過:「企業的本質是為社會解決問題,一個社會問題就是一個商業機會。」
為社會解決問題,其實就是尋找大眾的痛點,然後解決它。
但是,痛點並不是永遠都出現在表面上,也可能藏在很底層。就像是冰山一樣,我們看見表層的一小塊浮冰就以為是大眾的主要痛點,但其實水下還有一大塊冰山,你無法透過表象得知,他人也不會主動跟你講。所以我們很常搞錯痛點、錯誤理解大眾的真實需求。
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已故教授 希奧多.萊維特(Theodore Levitt)說過一句廣為流傳的話:「人們要買的不是電鑽,他們要的是牆上的孔。」這句話發人深省,談的其實就是人們最底層、最真實的需求。
這裡分享一個蛋糕店的故事。這家蛋糕店的老闆經營多年後發現,人們買蛋糕,其實不是為了吃掉它,而是為了一場生日活動,是為了慶祝,更是為了讓壽星開心。人們會先在蛋糕上點蠟燭、許願、吹蠟燭,然後分蛋糕、砸蛋糕、拍照,朋友之間還會互送禮物和祝福。在這種場景下,生日蛋糕的作用不是填飽肚子,而是幫助人們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日。
所以這家蛋糕店老闆後來就不再強調自家蛋糕的用料多健康、多天然,而是派專人穿布偶裝到府送蛋糕,然後做各式各樣的表演與壽星和他的好友們互動,讓壽星的生日變的更有意義。
5. 處事靈活
處事靈活,也就是懂變通、有彈性,明白唯一的不變就是變。
書中有一句話說的很好,「不要堅持你原本的想法大有助益,敞開心胸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處事之道吧。永遠都要假設,一定有比你現行方法更好的處事之道。永遠不要停止學習,停止成長。」
在閱讀上,我認為我們也需要靈活一點。如果讀到一本很難讀懂的書,那就先把這本書放下,不要死嗑著它。那麼把書放下後又該怎麼做?《如何閱讀一本書》提到了一種閱讀方法,叫輔助閱讀,也就是藉由外力來讓自己讀懂一本書。
最現代的輔助閱讀例子,就是請 AI 把一本難讀的書,總結成好懂的資訊給你。AI,就是一種外力、一種輔助工具。《如何閱讀一本書》提到的外力種類,一共有四種:「相關經驗」、「其他的書」、「導論與摘要」和「工具書」。這四種外力中,我認為「其他的書」最有意思、最值得嘗試。
書籍分類大概分兩種,一種是某領域裡的研究者所寫的書,另一種是民間作家、記者所寫的書。前者寫的書有較多冷僻且難懂的專有名詞,較難讀懂;後者寫的書有較多故事和比喻,較容易讀懂。
例如 Nassim Nicholas Taleb,一位思想家、風險工程學教授,寫了一本書叫《反脆弱》,這本書又厚又硬,非常難讀。但中國作家樊登寫了一本書叫《低風險創業》,這本書把反脆弱的的概念解釋的淺顯易懂。
所以,如果你正在閱讀的是一位研究者所寫的書,且讀起來感到吃力的話,你可以先把這本書放一旁,然後去找找有沒有民間作家的版本。
寫在最後
其實《獨角獸習慣》裡談到的 12 種習慣大家都知道,只是不懂最一開始該怎麼養成而已,但這本書在每個章節的最後都告訴你該怎麼養成、具體該怎麼做。我覺得這很不錯。
再來,大家都很想培養好習慣,但這世界上的好習慣一共有幾個?成千上萬個!數都數不清!這麼多個好習慣要培養,怎麼辦?感覺一輩子都培養不完。所以這本書直接幫你列出了 12 個習慣,告訴你只要培養這 12 個就好,其它都不要想。這本書成功幫助我們聚焦在最重要的習慣上。
《獨角獸習慣》還有另一個我覺得很棒的點是,整本書的內容結構很工整。每個章節都會先從「個案研究」講起,再接到「我們知道什麼?」,最後談「我們怎麼做?」這讓我們在讀書時都能很清楚自己現在在哪,不容易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