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練習》這本書在說什麼?
《刻意練習》(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這本書主要在探討「刻意練習」這個概念,並說明任何人都可以透過刻意練習來提升自身能力,打破天賦和智商的迷思。
這本書首先談了,能夠成為頂尖專家和無法成為頂尖專家的練習方法;再來談到了該怎麼進行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時大腦和身體會出現什麼變化;最後解釋了天賦、智商與刻意練習之間的關係。
《刻意練習》的作者有兩位,分別是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和羅伯特・普爾(Robert Pool)。
艾瑞克森曾經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各個領域的頂尖專家是如何成為頂尖的,領域比如西洋棋、小提琴、網球還有記憶力,他被稱為「研究世界專家的世界專家」;令人難過的是,安德斯・艾瑞克森已在 2020 年去世。另一位作者,羅伯特・普爾則是一位科普寫作者,他曾經在最頂級的科學期刊《Nature》和《Science》工作過。
《刻意練習》這本書的思想,最主要來自於艾瑞克森的科學研究,而羅伯特・普爾的工作則是把艾瑞克森的思想轉譯成人人都看的懂的文字,也就是把這本書變的更有可看性、更具娛樂性。
接下來,我將與你分享 5 個與刻意練習有關的知識,分別是
「什麼是刻意練習?跟一般練習有什麼不同?」
「我們該如何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適用於所有領域嗎?」
「年齡會影響刻意練習的效果嗎?」
「天賦和智商,對成為頂尖專家來說重要嗎?」
這裡附上艾瑞克森當時接受美國傳奇主持人賴瑞・金(Larry King)採訪的影片。
1. 什麼是刻意練習?跟一般練習有什麼不同?
刻意練習是一種有系統的練習方法,它要求練習者專注於自身的不足,並透過不斷地挑戰來提升自我表現。
艾瑞克森在書中一共提到了兩種練習法:天真練習法和刻意練習法。
我們對天真練習法很熟悉,畢竟我們從小到大,學會的任何技能幾乎都是用這種練習法,比如打網球。小時候的你也許看電視轉播的網球比賽看出興趣,也可能是有在打的朋友希望你加入,於是,你買了幾套球衣、球鞋,也許還買了球拍和球。
你就這麼每個週末和朋友開心地打球,打著打著,你也算是學會打網球了,球來就打,揮拍動作愈來愈自然。但是到了這個階段,你就很難再進步。有研究顯示,一個人的表現一旦到達「可接受」的程度,也就是動作成自然,接下來花再多時間「練習」也不會進步。騎腳踏車也一樣,一旦學到「可接受」的程度,我們就停止更進一步的學習。
相較於天真練習法,刻意練習法則是更有目的、更認真思考、更聚焦專注,它能讓你的技術更上一層樓。刻意練習法一共有三個要素,分別是專注、意見回饋、跳脫舒適圈。
專注,指的是你在練習的時候要投入 100% 的心力,心無旁騖。
意見回饋,指的是你在練習結束後,有老師或教練告訴你哪裡做錯、哪裡需要改進。
跳脫舒適圈,指的是達成原本設定的目標後,接下來就要往更難的目標邁進。
2. 我們該如何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方法,可以簡單歸類成「3F 原則」。
3F 代表著三個英文單字,分別是 Focus 專注、Feedback 意見回饋、Fix 修改。所以 3F 原則的意思是,在練習的當下要非常專注;練習結束後需要老師給你回饋;得到回饋後要改進。結束這一輪的 3F 流程後,我們再進行下一輪 3F。所以 3F 原則 其實就是個三角形循環,有點類似於 PDCA 法則的四方形循環。
練習時的專注非常重要。假如你想成為頂尖網球選手,練習時就需要 100% 專心揮拍,感受身體在運動時的每一個動作、紀錄每一顆球打出去的路徑。如果只是跟朋友邊哈拉邊揮拍,或是放空揮拍,那就不是刻意練習,而是玩耍。100% 的專心揮拍,可以讓你更理解自己做出「完美的」揮拍動作時身體是什麼感受,一旦理解了,你下次做出完美動作的機率就更高了。
專注練習完之後,再來是需要有教練給你即時的意見回饋,讓你知道自己的動作哪裡有問題。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在練習打網球時的你就好比當局者,在旁邊觀察你一舉一動的教練就好比旁觀者,教練肯定比你自己更能夠看出你的動作是否流暢。
如果你請不起教練,沒有教練給你意見回饋的話怎麼辦?最好的辦法,就是錄下自己打網球的影片,然後拿來和網路上那些頂尖網球選手的影片做對照,看看自己的姿勢和動作跟他們比起來有哪裡不一樣。
當你專注練習完,也取得了意見回饋之後,最後一步就是修正。修正完成後,就把這一輪的 3F 經驗,帶到下一輪的 3F 之中,實現你對一項技能掌握度的螺旋增長。
3. 刻意練習適用於所有領域嗎?
不一定。
艾瑞克森雖然很推崇刻意練習這套方法,他在書裡不斷重複,這套方法可以幫助任何人實踐夢想,成為領域中的專家。但艾瑞克森並不是盲目地推崇刻意練習,他從研究中發現,刻意練習還是有它的侷限性,有限制性,並不是任何領域都可以套用刻意練習。也就是說,在某些領域裡,即使你很用力的刻意練習,你還是無法成為領域中的頂尖專家。
最簡單粗暴的例子,就是籃球這項運動。假如你是個熱血青年,對籃球有滿滿的熱情,想磨練自己的籃球技術,打進 NBA。然而,能打進 NBA 的關鍵不在於你刻意練習了多久,而是在於你的「基因」,意思是,你長的夠不夠高。夠高才能打進 NBA。目前有很多數據表示,要打進 NBA,身高是最主要的判定標準,大衛・艾普斯坦的《運動基因》和賽斯・史蒂芬斯—大衛德維茲的《數據、真相與人生》,這兩本書都提到了這件事。
(延伸閱讀:《數據、真相與人生》心得筆記|外貌與交友軟體的科學數據)
能不能在一個領域裡執行刻意練習,還有另一點要注意,那就是這個領域是否發展的夠成熟。夠成熟,你的刻意練習才有意義;不夠成熟,你的刻意練習很容易就會淪為自嗨。
成熟的定義是,該領域的技能已經發展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之久。就因為該領域發展的夠久,才有辦法被人研發出一套有效的訓練方法。只要我們謹慎且努力地運用這些方法,大概都能成為專家。成熟的領域比如古典音樂演奏、數學、芭蕾舞等等,這些領域的發展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而且訓練方法已經發展的很成熟並且被廣為接受。
我們剛剛提到的刻意練習,都是以成為領域中的專家為前提。那如果我們只是不滿足於現況,只是希望能夠掌控自己人生,想要創造自身潛能,讓自己的某項技能更上一層樓的話,那麼刻意練習能夠幫助到我們嗎?技能比如畫畫、寫電腦程式、變魔術、吹薩克斯風、寫小說,又或是想在壘球、業務銷售、歌唱方面更上一層樓,這種比較貼近於生活和工作的技能,一樣可以使用刻意練習嗎?
答案是,可以!練習方法就是剛剛提到的「3F 原則」。
這裡的結論是,雖然你我可能永遠不會成為某領域的超強專家,但我們還是可以運用刻意練習的原則來改善自己的表現。
4. 年齡會影響刻意練習的效果嗎?
會,也不會。端看你要練習什麼技能。
艾瑞克森表示,人的身體會一直成長發展到 20 歲初頭,一旦過了 20 歲,你的骨骼結構幾乎就定型了,這會影響某些能力的發展。
比如芭蕾舞者如果想練好「外開」這個動作──也就是整條腿完全指向側邊,從臀部開始旋轉──那麼就必須趁早訓練。如果等到臀部和膝蓋的關節鈣化,就無法做出完整的旋轉動作,而鈣化大多發生在 8 到 12 歲之間。所以芭蕾舞者要練成「外開」這個動作的話,最好要在 8 歲前就開始訓練。
運動員的肩膀也是一樣,例如棒球投手必須以手舉過頭的動作投球,只有幼年接受訓練才可能在長大後做出正確的動作。網球選手的發球動作也一樣,只有從幼年就開始訓練,手臂才能大幅度地活動。
除了身體技能之外,有些智力技能也一樣要在幼年時期就開始訓練,不然無法練成專家等級。有研究顯示,音樂家大腦的有些部位比非音樂家大,比如胼胝體,它是左右腦之間的溝通管道,較大的胼胝體可以更有效率地協調左右腦。但科學家後來進一步研究發現,只有那些 7 歲前就開始學音樂的人,他們的胼胝體才會明顯較大;超過 7 歲黃金期再學音樂的話,胼胝體的體積就不會有變化。
你聽下來可能會很感嘆,感嘆自己現在已經是中年人了,很多技能再怎麼練可能都無法達到專家等級。但是請注意,艾瑞克森不斷強調,雖然你我可能永遠不會成為某領域的超強專家,但我們還是可以運用刻意練習的原則來改善自己的表現。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刻意練習,把自己練的比一般人還要突出,這樣就很夠了。
5. 天賦和智商,對成為頂尖專家來說重要嗎?
完全不重要。第一,天賦並不存在;第二,智商高低不影響你成為頂尖專家。
艾瑞克森不斷在書裡強調:「頂尖專家,是透過多年的努力練習,才發展出超凡的能力。他們在漫長辛苦的過程中一步步改進,沒有捷徑。」我非常認同這句話,這句話說明了沒有人有天賦,更是傳達了「肯拼命才會贏」的正向觀點。
那麼智商呢?高智商族群應該都能輕輕鬆鬆成為頂尖專家吧?艾瑞克森還真的對此有研究,他的研究結果是,那些各個領域內頂尖專家的智商,其實沒有特別高,有的甚至比我們普通人還低。
以西洋棋和圍棋來說,智商高的人在一開始學習的時候確實進步比較快,他們的初期表現確實會比智商一般的人還要好,但是這項優勢會在後期消失。到了後期,比的其實是練習量,也就是那些花愈多時間練習的人,他們的表現會愈好。
換句話說,表現好不好,與智商沒有關係,但是與練習量很有關係。更有一項針對韓國圍棋大師的研究發現,這些大師的平均智商是 93,而那些平常沒有在下圍棋的普通人,平均智商是 100。韓國圍棋大師的智商,其實是略低於普通人。
那麼為什麼智商比普通人低的人,還有辦法成為領域內的專家?有人研究了參加西洋棋巡迴賽的孩童,他們發現,其中智商較低的孩子更願意投入練習。雖然無法確認原因,但艾瑞克森推測,初期智商較低的小西洋棋手需要多加練習才能趕上,而這些多加練習的小西洋棋手從中培養了更勤奮練習的習慣,之後反而比智商較高的同儕有更精湛的棋藝。
這裡的結論是,就算你的智商沒有高人一等,你還是可以有所成就。想要成為頂尖專家,智商高低不是重點,重點一直都是那四個字——刻意練習。
寫在最後
我太喜歡《刻意練習》這本書了,因為它集齊了我主觀認為一本好書該有的三個元素,也就是故事、研究證據和新觀點。好故事,讓一本書讀起來不無聊;大量研究證據,代表這本書的內容有科學性,不是唬爛;新觀點,幫助我們突破舊有的觀念,有如醍醐灌頂。
《刻意練習》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討論天賦和智商的部分。我們常常認為,頂尖專家之所以頂尖,是因為他們有天賦或是高智商。但艾瑞克森幫助我們打破這個迷思,他讓我們知道天賦並不存在、智商與成就無關。這也重新燃起了我的鬥志,讓我更能夠在寫作領域裡繼續刻意練習。
說到要成為頂尖專家,最近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的新書《隱性潛能》,也有提到相似的概念與方法。兩本書一起讀,你會更有收穫。
(延伸閱讀:《隱性潛能》心得筆記|4 個激發潛能的科學方法)
最後,推薦《刻意練習》給所有對自我成長有興趣的朋友。雖然讀完這本書不會讓你瞬間成為某領域的頂尖專家,但這本書會讓你在練習的路上更有底氣、更不容易放棄。
最後的最後,還請你記住這一句話:「你完全可以透過刻意練習來掌握自己的潛能,千萬不要小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