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聰明表達,安靜也有影響力》在說什麼?
《聰明表達,安靜也有影響力》主要談內向者如何在職場聰明表達,進而展現出影響力,抓住機會。
本書作者是陳俐安,一名生於美國的亞裔女性,從小就被教導「努力工作就會成功、要謙虛、別給人添麻煩」。當她進入職場後,總是努力認真、謙虛有禮,卻不懂如何表達意見、難以和同事建立緊密關係,更習慣貶低自己的成就。
但她沒有強迫自己「變外向」,而是找到一條專屬於安靜者的道路──用聰明的表達方式,讓自己被看見,且成為無可取代的人。
接下來,我將分享五個書中的知識點,以及大量的我的個人觀點。
1. 安靜文化與外向文化
本書第一章就在探討職場上的兩種文化:安靜文化和外向文化。
傾向安靜文化的工作者喜歡安靜工作,不太出風頭,也不太出意見,甚至不太敢要求別人。傾向外向文化的人則是相反。
作者傾向安靜文化,他提到自己以前在擔任新聞工作者時,曾對主管表明過他想負責某個專題,但主管最後卻把該專題派給別人,因為另一位工作者喋喋不休地想要負責,這讓主管完全忘記了作者。作者只表明過一次,另一位工作者則是瘋狂要求。會吵的孩子有糖吃。
所以在工作上應該保持何者?安靜還是外向?我自己認為是看老闆,老闆喜歡哪種你就表現哪種。但我在實做上則是無限傾向外向,為的就是狂刷存在感,比較容易舔到好處。
在網路上賣自己的產品也是一樣。如果總是安靜賣,你內容再好也沒人知道你有在賣,最後導致賣不出去。常聽有人說「酒香真的不怕巷子深」,但這其實只適用於古早時代;現在是網路時代,網路上有海量釀酒人,大眾根本不知道誰的酒最香,於是就跑去喝叫賣叫最大聲的店。
2. 為自己說故事
這本書的書名雖然主打「安靜」,但我愈讀愈覺得作者不希望我們安靜,他反而希望我們能吵一點,為自己出點聲。例如書中就有一個篇幅在談如何為自己說故事。
我自己讀過許多「如何說故事」類型的書,這裡分享我個人觀點。
首先,為什麼要說自己的故事?
因為要「澄清錯誤資訊」。人們很容易產生偏見,可能因為外表、長相、穿著或小道消息,甚至是過於安靜,就對你產生了負面的刻板印象,很不公平,對吧?
但我們可以透過自己的「人生故事」,來改變他們的看法,從負面刻板印象扭轉為正面優良形象!李洛克所著的《故事行銷》也提到類似的概念,故事行銷的定義是:「為事物附加心理價值,來改變受眾原有的觀感。」那我們訴說自己的人生故事,是不是也是為自己賦予價值?改變聽眾的刻板印象呢?
再來,為什麼說故事有效?
因為我們體內有著「聽故事基因」,渴望聽到別人的好故事。聽完後,大腦會釋放催產素,讓你對講者產生信任感、親切感,這就是說故事的魔法!
3. 掌握正確語氣
說話時的語氣也是關鍵。語氣若不對,對方可能會無視你。
作者在書中引用了語言治療師 Wendy LeBorgne 的聲音五元素,即五個語氣元素構成了我們的聲音:頻率、語速、強度、語調和音質。
廢話少說,所以應該要表現什麼樣的語氣最好?我認為是「深夜 FM 電台 DJ 的聲音」,這是種低沉、沉穩的聲音,暗示著「現在由我做主」的感覺。
接著我們再用這樣的聲音去使用說話技巧。其中一種技巧是「鏡像模仿」,鏡像模仿是指「重複另一方剛剛說完的最後三個字,或是最關鍵的一到三個字。」這個方法是靠著模仿彼此,來營造出信任感和和諧氣氛,其中的原理非常基本,就是人類「害怕不同,而受相同吸引。」
這其實是有實驗數據佐證的。為了測試如何更順利地拿到小費,實驗人員把某間餐廳的服務生們分為兩組,一組是「正增強組」,意思就是當客人在跟該服務生點餐時,服務生說出「太好了」、「沒問題」、「當然好」。而另一組是「模仿組」,意思即當客人在跟該服務生點餐時,服務生重複說出客人點的餐點或關鍵字。
結果數據顯示,模仿組的服務生拿到的小費比正增強組高七成。
4. 自信,也是有效溝通的關鍵
在與任何人溝通、交流前,對方會先無意識地注意到你的「氣場」。氣場代表著你的外貌、穿著打扮、走路姿勢、坐下姿勢、開口前的臉部表情。
如果小明鬍子沒刮、頭髮沒有整理、衣服鬆垮垮的、走路駝背,整個人看氣來沒精神,那小明的氣場就是弱的,看起來也很「沒自信」。用這樣沒自信的狀態和對方說話時,對方可能覺得會沒那麼重要,就不小心忽略了。
反之,小凱精心整理外貌、穿了合身的衣服、走路抬頭挺胸,甚至還戴了些不錯的飾品,那,與小凱溝通交流的人就會感覺到他散發出很有自信的訊號,自然就會專心傾聽小凱說話的內容,達到更好的溝通效果。
「自信,是透過自己對自己的了解,相信且熱愛自己,才能夠發自內心地展現出自信的光芒。」
安靜、內向的工作者常常不小心忽略了自己氣場,或是刻意遮掩氣場,想說就這樣龜在角落工作也不錯。但當自己真的需要溝通時,自身氣場就會限制溝通的有效性,事倍功半,愈講愈累。
人們普遍都是視覺動物,容易以貌取人。為了有效溝通,我們要把氣場撐起來,這會連同你的「貌」(顏值)也跟著提升,說起話來才更有力量、更有說服力。
5. 非語言表現更重要
在與人面對面溝通上,「非語言表現」(肢體語言)比「語言表現」更重要,而且這是有科學根據的。
1967 年,美國心理學家 Albert Mehrabian 提出了麥拉賓法則,又稱 7-38-55 法則。他發現,在溝通上,人們接收的資訊有 55% 是來自肢體語言,有 38% 來自語調,而只有 7% 來自對話的內容。也就是說,在表達情感和態度時,非語言溝通占據了很大比重。
例如,你今天「笑著責罵他人」,那麼你外表的「笑容」給對方的印象會比「責罵內容」更強烈,這會讓對方覺得你並非真的生氣。
那麼,為什麼手勢和肢體語言在傳遞資訊時佔了這麼多比重?《在大腦外思考》一書解釋,肢體是人類的第一種語言,而每一個人類嬰兒都會重現這段演化使——先懂得使用手勢,然後才學會基礎語言。這就是為什麼肢體語言在傳遞資訊時佔了 55%。
更進一步的科學解釋,美國神經學家 Spencer Kelly 說明,當對方看見肢體語言後,會自動提醒大腦中的聽覺皮質,現在正在進行重要的溝通。一項研究發現,影片裡的演說若有搭配手勢,那麼看過影片的研究對象,記得演講重點的機率會提高 33%。
所以,當你想讓對方確切知道你很開心,就笑的大力一點;想讓對方知道你不太爽,就眉頭皺緊一點。
寫在最後
《聰明表達,安靜也有影響力》挺讓我感到驚奇。原以為這本書是教你如何安安靜靜地在職場生存,就是那種教你一整天不用說話也能在職場上矇混過關的技巧。結果不是,作者表示你還是要學一點溝通技巧,適時地說一些話,不要像一根木頭一樣悶不吭聲,否則抓不住機會。
溝通類的書籍我讀過很多,覺得都大同小異,談的都是那幾點,這本書也不例外,所以半小時內就速讀完這本。唯一讓我慢下來的地方,是作者提到他的雙親是從台灣移民到美國,然後生下作者。OK,不是什麼很重要的資訊。
讀完這本書的最終感想,就是「安靜不能當飯吃啦!」還是當個吵鬧一點的人比較吃香。一個會吵會鬧、懂交流的人,肯定比安靜縮在牆角的還要強吧,至少大眾是這麼認為。這就是目前世界的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