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書就忘了…
你有這樣的困擾嗎?讀完一本書過沒多久,就把書中內容忘得一乾二淨。
可能上週花了大量時間讀完《底層邏輯》,這週別說內容全忘了,甚至連書名可能都記不住。
時間很寶貴,若總是看完書就忘了,那看書還有什麼意義?把時間全花在吃喝玩樂不是更爽?
我知道會點進來讀這篇文章的人,都是力求透過讀書來達成自我成長的社會菁英,不會把時間押在無意義的事情上,所以我有義務幫助你解決「看完書就忘了」的困擾。
雖然跳痛,但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先告訴你,其實「忘記書中內容也沒關係」,接著會再與你分享「7 個科學方法,長期記住書中內容」,徹底解決看完書就忘了的困擾。
忘記書中內容也沒關係
《超快速讀書法》作者王乾任 Zen 大,曾在書中說過:「忘記書中內容也沒關係,因為大腦認為這些內容對你來說不重要,而且可空出腦容量去記憶更重要的知識。」
除了 Zen 大的開釋,你可能也聽過這句話,「你讀過的書,記得的都變知識,忘記的都變氣質。」
具體意思是:飽腹書籍的人,他的舉手頭足間一定會散發出不同於一般人的氣場,因為這個人的思維與格局已經在雲端之上。也許他讀過大量書籍,忘記的也不少,但閱讀把能夠把一個人的氣質進行正向的基因改造。
綜合上述,你應該能體會到「為什麼忘記書中內容也沒關係」。
但如果你仍不想看完書就忘了書中的內容,且想把知識完完全全烙印在腦裡的話,歡迎你繼續往下閱讀。
7 個科學方法,長期記住書中內容
長期記住書中內容的方法百百種,偏方尤其多。
我在這個篇幅中,只會介紹有經過科學證實的方法,完全幫你擋掉只會打嘴砲的偏方。
一共有 7 個科學方法,分別是:主題式閱讀、一本書分多次閱讀、改變閱讀地點、讀紙本書、輸出、和舊知識連結及邊複誦邊做手勢。
方法 1:主題式閱讀
人類的記憶可以分為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重要的資訊分配到長期記憶;不重要的則分配到短期記憶。
那要如何讓大腦感覺到某項資訊很重要呢?
請試試「主題式閱讀法」,就是一直讀同類型的書,重複接收相似資訊,大腦中的海馬迴區塊會認為:「這訊息很重要!趕快收進長期記憶區!」
比如比如我近期對「閱讀法」主題感興趣,所以我讀了《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高所得者的高效閱讀法》、《至死不渝的高速閱讀法》、《適合任何人的洋蔥閱讀法》、《高效率量子閱讀法》、《雪球速讀法》、《超快速讀書法》、《月讀30本的超強讀書術》等等。
這時你可能有疑問了,「啊同一本書重複讀不就好了?」
不行!你的海馬迴沒這麼笨!海馬迴不會把相同且無變化的資訊歸類到大腦中的長期記憶區。
所以必須把同類型的資訊變換成不一樣的形式,這樣海馬迴才會判斷它是值得記住的內容,才不容易發生讀完就忘的困擾。
方法 2:一本書分多次閱讀
一本書可能很厚,內容很多。如果你想一口氣讀完,會較難記住書中知識。
原因是一口氣讀完的想法會加重心理負擔,大腦功能也隨之鈍化,無法牢記內容,容易發生讀完就忘的困擾。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尼斯.R.普羅菲特(Dennis R. Proffitt)發現,當身負重物的人,會比身上沒背東西的人將前方的坡道預測得更陡。
這項研究表示,當我們心理有負擔時,大腦就會鈍化,記憶隨之衰退。
所以把一本書分成 3 次讀完的話,你會對書中知識更有印象。
方法 3:改變閱讀地點
同一本書在不同地點閱讀,可以觸發大腦產生「情節記憶」。
如果我們在不同的地方閱讀,比如一次在咖啡館,另一次在公園,我們的大腦會將閱讀的內容與這些不同的地點聯繫起來,這種聯繫有助於創造更強烈、更持久的記憶。
法國里昂神經科學研究中心曾做過一項實驗,研究人員追蹤了參與者在現實世界中的地理位置,接著利用手機在隨機時間向參與者發送同張「圖片」,參與者需要在不同地點記憶同張「圖片」中的內容,並在隨後被研究人員要求回答「圖片」的內容以及當時所在的環境資訊。
實驗結果發現,參與者不僅能輕鬆想起「圖片」的內容,還能回憶起與當時環境相關的具體細節。
方法 4:讀紙本書
比起讀電子書,讀紙本書更能把書中知識轉化為長期記憶。
因為紙本書能提供書頁的觸感和位置給腦中的海馬迴,海馬迴會將書中內容歸類到大腦中的長期記憶區。
(延伸閱讀:讀紙本書好?還是電子書好?「8 特點」幫你分析出心之所向!)
方法 5:輸出
輸出可以是寫書評、做 PPT、畫心智圖或說書,這些行為能夠有效將書中知識納為自己的長期記憶。
美國學者艾德嘉.戴爾 (Edgar Dale)提出「學習金字塔理論」。這個理論指出,只有輸入的知識留存率相當低,知識很容易被遺忘;唯有實際輸出後,知識留存率才會超過 50%。
輸入:聽人說書,知識留存率只有 5%;單純閱讀一本書,只有 10%。
輸出:與人討論 50%、實踐 75%、教授給他人(說書)90%。
方法 6:和舊知識連結
記住新知識的辦法,是和舊知識進行連結。
比如你在書中讀到一個新概念時,就回憶一下從前有沒有類似的舊知識、舊經驗與之相似,有的話,新概念就能與舊知識連結,並將新概念納入長期記憶中。
英國萊斯特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來研究人們如何記住事情。
他們讓實驗對象觀看一些名人的照片,比如成龍、張信哲、劉德華,然後監測他們大腦中哪些神經細胞受到刺激,然後再把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給測試者觀看。
科學家發現,當實驗對象看到同一個人出現在另一張照片裡的時候,相同的神經細胞會受到刺激。也就是說,我們的大腦在看到新照片時,沒有為它單獨開闢空間,而是調用以前的回憶,並形成新的記憶。
所以新知識和舊知識的連結,能有效記住新知識。
方法 7:邊複誦邊做手勢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朗讀書中內容的同時做出手勢,可以有效強化記憶。
《在大腦外思考》一書中提到,因為一邊說話一邊做手勢,等於將大腦「鉤子」鉤住要記憶的資訊,往後提取記憶時,可以直接將資訊拉出來。
大腦「鉤子」一共有三種,聽覺鉤子、視覺鉤子、本體感覺鉤子。
聽覺鉤子:聽見自己說出要記憶的資訊。
視覺鉤子:看見自己做出相關的手勢。
本體感覺鉤子:感覺到自己的雙手在做手勢。
凱莉.安.迪克森是澳洲維多利亞大學解剖學與細胞生物學的副教授,她在教學中使用了全部三種鉤子。
她不讓學生背誦枯燥的身體部位與系統,而是練習假哭(這種手勢對應淚腺/眼淚生成)、將雙手放在耳朵後面(耳蝸/聽覺),以及搖擺身體(前庭系統/平衡)。
他們假裝咀嚼(下頜肌/咀嚼),以及吐口水(唾腺/唾液生成)。他們還假裝戴上隱形眼鏡、假裝挖鼻孔、假裝「舌吻」(這些動作分别代表眼睛、鼻子、嘴巴的黏膜)。
迪克森說,學生將這些名詞搭配手勢學習後,解剖學的測驗成績比純粹背誦名詞時高出 42%。
總結
在這篇文章中,我幫助你解決了「看完書就忘了」的困擾。
首先我跟你分享了「忘記書中內容也沒關係」,接著與你分享了「7 個科學方法,長期記住書中內容」。
7 個科學方法分別是:主題式閱讀、一本書分多次閱讀、改變閱讀地點、讀紙本書、輸出、和舊知識連結及邊複誦邊做手勢。
歡迎你一起來試試這 7 個方法,避免讀完就忘的困擾!也歡迎實踐後與我聊聊!
謝謝你讀完這篇文章,每篇文章的方法都是我實戰經驗的總結,也是我現今仍在使用的方法,正所謂「寫我所做,做我所寫」。祝福你能從中獲得啟發。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