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你目前的所在位置:

2024-01-05 何時改變自己最好/為何 30 歲還不需要焦慮

Hi 大家好,新年快樂!這週是 2024 的第一週,希望你過的還順利,也祝大家未來的 51 週都能順風順水!

這是我的第二封電子報,終於把寄件者頭像設定好,這樣看起來應該較沒那麼像詐騙信了吧 XD

另外,我也決定給電子報的名稱取為《持續有料》,約束自己未來寄的每封信都紮實有料,而不是灌水沒料。


一則好書精華:何時改變自己最好?

「改變自己」這種事,竟然還需要挑時間?

是的,《什麼時候是好時候》一書中提出了「挑時間」的觀點。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時機科學家 Jason Riis 指出,人們往往會選擇在「特別的日子」嘗試改變自己,因為那天會特別有動力,是改變的好時機。比如 Riis 的研究團隊從八年的 Google 搜尋資料中發現,「節食」這個字的搜尋次數總會在一月一日飆高,比平常的日子高 80%。

不瞞大家說,我在元旦當天也感到特別有動力,所以那天我久違地出門運動(跑了 2 公里)。

現在我們知道,元旦是「特別的日子」,那麼一年之中還有幾個「特別的日子」?答案是 85 個(如下)。

  • 每個月的第一天(除了元旦,共有 11 天)
  • 每週的星期一(52 天)
  • 春夏秋冬的第一天(4 天)
  • 國慶日(1 天)
  • 重要宗教節日(比如東港燒王船,1 天)
  • 你的生日(1 天)
  • 情人的生日(1 天,如果你有很多個,就會有很多天)
  • 開學第一天(2 天)
  • 到職第一天(1 天)
  • 畢業後第一天(1 天)
  • 寒暑假結束後第一天(2 天)
  • 結婚、第一次約會或離婚紀念日(3 天)
  • 開始工作、取得公民身分、養小貓或小狗、從學校畢業的紀念日(4 天)
  • 讀完《什麼時候是好時候》的那天(1 天)

知道了「特別的日子」有這麼多個後,我們再來把時間尺度從「日」放大到「年」,也就是從「特別的日子」延伸到「特別的年齡」。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Adam Alter 和 Hal Hershfield 發現,年齡與年齡之間並不平等,有的年齡會讓你更有動力去改變自己,比如 29 歲的人比 20-28 歲者更有動力、39 歲的人比 30-38 歲者更有動力、49 歲的人比 40-48 歲者更有動力。

這兩位心理學家稱此為「年齡逢九者(9-enders)」現象,意思是這些人處於人生裡每十年的最後一年(19、29、39、49、59 歲),他們會努力讓自己做出這生從來沒做過的事,甚至是平常想都沒想過的事,比如跑馬拉松。Alter 和 Hershfield 發現,在首次參加馬拉松的人群中,年齡逢九者的比例高達 48%,這明顯違反了常態分佈。除此之外,他還發現 29 歲者參加馬拉松的機率比 28 歲者和 30 歲者高出一倍。

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大家常聽到 19 歲會衰,因為 19 歲是剛上大學的年紀,又剛好年齡逢九,想幹點轟轟烈烈之事,但心智尚未成熟,所以最後常釀成憾事。

回歸正題,何時改變自己最好?以「日」來說,那特別的 86 個日子是改變自己的好時候;以「年」來說,年齡逢九時也是改變自己的好時機。《什麼時候是好時候》甚至提到,在這些「好時候」改變自己的成功機率,會比平常來的高。


一場思想盛宴:為何 30 歲還不需要焦慮?

我的答案其實是直到 40 歲,你都還不需要感到焦慮,我的答案是有學理依據的,文章後頭會提到,請容許我先鋪陳一會兒。

30 歲焦慮從哪來的?

我想先跟各位科普一下,「30 歲焦慮」這詞究竟是怎麼來的。

1905 年,26 歲的愛因斯坦說了一句話:「人到了 30 歲,如果還沒對科學有重大貢獻,一輩子大概不會有貢獻。」這句話相傳了一百多年,現在已走鐘成:「若 30 歲還沒成功,一輩子大概不會成功。」愛因斯坦當時說的這句話,是造成現代青年焦慮的兇手,不過這並不是唯一的兇手,它還有幫兇。

狄拉克(Paul Dirac),一位英國理論物理學家,他在 20 幾歲時所做的研究讓他在 1933 年得到諾貝爾獎,隨後他便創作了一首詩歌,其中一段詩句如下。

年齡,自然就像發燒時的寒意

每個物理學家都為之恐懼

只要年過三十

活著還不如死去

愛因斯坦和狄拉克,這兩個傢伙當時肯定不知道,他們隨便吐出來的一句話都能成為詛咒,並為現代青年帶來巨大的壓力。我稱該詛咒為「愛狄年齡詛咒」。

焦慮無從解決

拜「愛狄年齡詛咒」所賜,很多人一到 30 歲,就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焦慮,覺得自己很失敗,可能是工作上的失敗、社交上的失敗、情感上的失敗,又或是財務上的失敗。以財務上的失敗來說,可能是買不起車、房,甚至連買個便當都得精打細算(這我)。

這樣的焦慮之人迫切地想改變自己,於是他 Google 搜尋了「30 歲如何去除焦慮?」結果網頁跳出來的答案永遠是不著邊際的「心靈雞湯文案」。讀完文案然後呢?沒有然後,因為沒有可行動的具體方案,於是就繼續焦慮下去,焦慮到身心健康都出了問題。

雖然我看似在抨擊沒給解方的雞湯文,但在這篇文章中,我也不會提供你具體的解決方案,因為我不是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我要告訴你的是,鬆綁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產生焦慮感」(我知道這聽起來很幹話)。如果一個人完全不會產生焦慮感,就不需要提出任何的解方,甚至也完全不需要網路上的心靈雞湯,你看,這樣是不是很棒?

說到底,今天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說服一個人,即使滿 30 歲,也完全沒必要產生焦慮?

為了解決這道難題、為了擺脫「愛狄年齡詛咒」,我們需要兩個層次的解答,和一個行動呼籲。第一個層次的解答是「37% 法則」,第二個層次的解答是「量多必中」,最後的行動呼籲則是「找到你的使命」。

37% 法則

37% 法則是由《決斷的演算》的兩位作者所提出,Brian Christian 和 Tom Griffiths,前者是 2009 年人工智慧洛伯納大獎得主,後者是加州大學認知科學教授。37% 法則的意思是,當你打算在一段期間內做出抉擇,在這段期間的 37% 時間點所做出的抉擇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結果。

比如你想在 18 歲到 40 歲期間找到人生伴侶,那麼你大約在 26 歲時能找到這生中最適合你的伴侶(18 歲到 40 歲之間有 22 年,22*0.37=8.14,18+8.14=26.14);又比如你想買房,而你給自己一個月的時間到處看房,那麼你大約在第 11 天時,能看到最適合你的房子(30*0.37=11.1)。

再講得更仔細一點,前 37% 的時間是用來觀察、試錯,並記住最滿意的部分(好伴侶 & 好房子),而一到了 37% 這個時間點,就要毫不猶豫地選擇之前觀察到的最滿意選項。

看到這你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是 37%?而不是其他數字?我起初也相當疑惑,但後來發現這是由「大數據科學」演算出來的數字、是一群電腦科學家搞出來的結果,我不得不信奉 37% 法則(我信奉科學)。

回到主題——焦慮。如果你覺得自己在 30 歲會焦慮的原因是「沒有找到好工作」,我跟你說,30 歲焦慮還太早,你完全沒必要焦慮,我用 37% 法則算給你看。

假設一個碩士畢業生 25 歲初入職場,將來想在 60 歲退休,那 37% 的關鍵點正是工作的第 13 年 [(60-25)X 37%=13]。所以也就是在他 38 歲的時候,要選擇一間他最滿意的公司久待。在 38 歲以前,他可以藉由不斷跳槽、反覆摸索來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但仔細想想,為什麼一定要在 60 歲退休?如果在這之前我已經找到了我熱愛的工作,我肯定是一直做下去、不罷休。剛好我最近聽了一本書,書名叫作《超預期壽命》,它提到一個觀點:「現代人能健康活到 120 歲的機率是很高的」。藉著這個觀點,我是不是可以延長退休年齡?姑且從 60 歲延長到 90 歲,此時再套用 37% 法則,數學算完後,我們會得到驚奇的答案——49 歲再選擇最滿意的公司久待即可。

經歷了一連串的數學運算,徹底弄懂 37% 法則後,我們可以理解到,「愛狄年齡詛咒」是有邊界的、有限制的,它無法持續愚昧我們。但即便如此,詛咒還是存在,37% 法則並無法消滅詛咒,只能減低詛咒威力。為了徹底消滅詛咒,我們必須證明 30 歲後還是有翻身機會,這時就得瞭解什麼是「量多必中」。

量多必中

還記得文章開頭愛因斯坦說的那句話嗎?「人到了 30 歲,如果還沒對科學有重大貢獻,一輩子大概不會有貢獻。」

《成功竟然有公式》的作者巴拉巴西很不認同這句話(因為他超過 30 歲,又不想認輸),所以他和他的研究團隊為此做了大量的數據研究,他們分析了世界上所有學者的年齡和其論文影響力。最後他們從數據中發現,愛因斯坦說的那句話是錯的,人到了 30 歲以後還是有機會對科學做出重大貢獻。

巴拉巴西解釋,人們會自然而然地以 30 歲作為分界點,其實是因為 30 歲前的年輕人動力滿滿、生產力高,所以他們能產出較多作品,「中獎」機率自然就高,正所謂「量多必中」;然而 30 歲後的人們可能因為結婚生子、父母老邁,這導致他們精力耗盡,無法持續產出,「中獎」機率自然就低。

從巴拉巴西的解釋中,我們可以悟出一個道理:只要持續產出、持續修正、持續嘗試,30 歲後仍有機會翻身,而且翻身機率跟 30 歲前的年輕人一樣高。假如你是個寫作者,只要你天天寫作、天天日更,你被看見、被發掘的機率,就會比週更、月更的寫作者來的高。

所以,人們能嶄露頭角的關鍵,正是「生產力」,而不是「年齡」。

以上結論告訴我們,只要有足夠的生產力,我們就不會是「老而不中用」,反而是「老而彌堅」。那麼歷史上有沒有「老而彌堅」的例子?有。

比如 John Fenn,美國化學家,在 67 歲時發明了「電灑游離法」技術,讓他在 80 歲時得到諾貝爾化學獎;Alan Rickman,美國演員,46 歲初演電影,後來也獲得多個獎項(金球獎、艾美獎等等);Ray Kroc,美國企業家,53 歲才得到麥當勞的經營權;Nelson Mandela,南非政治家,被關 27 年釋放後,仍積極推動政治變革,76 歲當上南非總統。

以上人物都是「量多必中」的最佳寫照,即使年滿 30 歲,他們對自己的事業及工作都有著源源不絕的衝勁。扯了這麼多,「量多必中」其實就是消滅「愛狄年齡詛咒」的最強武器。

理解了「37% 法則」和「量多必中」後,已經夠說服一個人,即使滿 30 歲也完全沒必要產生焦慮。但還有一個問題:「實際上該怎麼做?應該先做什麼?」這時就得提到行動呼籲,「找到你的使命」。

找到你的使命

找到你的使命」,是我在謝文憲(憲哥)的演講影片中學到的概念(點我看影片,共 55 秒)。

一個人會出現 30 歲危機(青年危機)、40 歲危機(中年危機)的最終極原因,是因為缺乏使命,因為他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隨著時間愈拖愈久,最後爆發出危機感、焦慮感。

相反地,不管你在哪個年齡,當你對一件事富有使命感,你拚死拚活都會達成它,根本沒有時間焦慮。比如我對「寫電子報」這件事非常有使命感,一定要每兩週寄送好料給你們,而且文字還必須琢磨過多遍;再比如我對「寫閱讀筆記」也很有使命感,一定要把我讀到的內容分享給大家。「寫電子報」、「寫閱讀筆記」佔據了我大部分的時間,真的沒辦法把時間留給焦慮。

使命,是推動你持續產出、持續修正、持續嘗試的燃料。如果你對一件事少了使命感,那麼你就不會想做它,無法達到「量多必中」,更無法消滅「愛狄年齡詛咒」。

我這樣講得口沫橫飛,使命來、使命去的,你可能覺得有點空泛,我們不如直接來看看科學數據,看看是不是真的有「使命感」這回事。

美國社會科學家 Ying Chen 在 2019 年發表了一篇與使命感有關的論文,論文名稱是「使命感與青年的心理福祉分析」。這是一項長期研究,他們總共花了 6 年時間做訪問與調查。最終他們發現,具有較強使命感的青年,在心理福祉方面的表現很出色,也就是「生活滿意度提高」、「正面情緒增加」、「自尊心強化」、「情感處理和表達能力改善」以及「抑鬱症狀減少」。

你看,有較強使命感的青年,他們的「正面情緒」比一般青年更高,且「抑鬱症狀」比一般青年更少發作。所以是真的有使命感這回事,它確實能影響人的心智。


寫在最後

寫了這麼長一篇,你肯定看的眼花撩亂,為了助你釐清,不妨試試這樣理解。

為了讓一個人能夠體認,即使滿 30 歲也完全沒必要產生焦慮。

他需要知道「37% 法則」,這是心法,可以降低年齡詛咒的威力;

他還需要知道「量多必中」,這是技法,可以根除年齡詛咒的技巧;

最後他還得知道「找到你的使命」,這是做法,具體的行動方案。

祝福你我,直到 30、40、50 歲都不需要感到焦慮!

(我再一年多就 30 了,到時再來記錄一下心境)


該次《持續有料》電子報的書單:

《什麼時候是好時後》

《決斷的演算》

《超預期壽命》

《成功竟然有公式》(最近被天下文化改名為 《成功的條件》)


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關於作者

書評網站《進化村》、線上學習網站《進化村學院》、Podcast《村長說書》、IG《村長的閱讀基地》主理人。

除了分享心得筆記之外,也分享如何經營「閱讀個人品牌」,實現閱讀變現

免費訂閱《持續有料》電子報,每兩週可獲得……

好書精華

+

閱讀變現閱讀個人品牌經營

or

我對無解難題的觀點

訂閱即可獲得 ⭣ ⭣ ⭣
IG閱讀帳發文前檢查表電子書 施定男 村長 進化村 村長的閱讀基地 持續有料電子報
幫助你輕鬆提升貼文觸及率!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與村長互動 🤗

訂閱電子報
獲得電子書!
IG閱讀帳發文前檢查表電子書 施定男 村長 進化村 村長的閱讀基地 持續有料電子報
輕鬆提升貼文觸及率!
訂閱電子報
獲得電子書!
IG閱讀帳發文前檢查表電子書 施定男 村長 進化村 村長的閱讀基地 持續有料電子報
輕鬆提升貼文觸及率!

免費訂閱《持續有料》電子報,每兩週可獲得……

好書精華

+

閱讀變現閱讀個人品牌經營

or

我對無解難題的觀點

訂閱即可獲得 ⭣ ⭣ ⭣
IG閱讀帳發文前檢查表電子書 施定男 村長 進化村 村長的閱讀基地 持續有料電子報
幫助你輕鬆提升貼文觸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