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創心態》在說什麼?
《開創心態》主要在講「如何得到一個創新點子,以及如何將點子化為現實」。
作者對於「開創」的定義是:在某個特定領域引進並倡導一個相對而言不尋常的點子,而且這個點子具有改善此一領域的潛力。例如賈伯斯,設計出了極簡單易用的智慧型手機 iPhone,顛覆了手機市場,大殺四方。
這本書的作者是 Adam Grant,畢業於哈佛大學,並獲得密西根大學心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不到三十歲即成為世界知名的華頓商學院最年輕的終身聘教授。他獲選為全球十大最具影響力的管理學思想家。另著有《給予》《逆思維》《隱性潛能》等書。
(延伸閱讀:《逆思維》書評|3 個逆思維方式,顛覆你的人生)
(延伸閱讀:《隱性潛能》心得筆記|4 個激發潛能的科學方法)
接下來我將分享書中 5 個概念,這些概念再再證明了平凡人也能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事業。
1. 瀏覽器效應與主動
世界上分兩種人,積極主動地想讓自己生活變更好的人,以及消極被動地什麼都不做的人。而有一份研究發現,使用 Firefox 或 Chrome 瀏覽器者是積極主動者,使用 IE 或 Safari 瀏覽器者是消極被動者。
經濟學家 Michael Hausman 發現,那些使用 Firefox 或 Chrome 瀏覽器的職場工作者,比使用 IE 或 Safari 瀏覽器的工作者更積極,所以有更出色的工作表現。例如請假比例較少、銷售量較高、顧客滿意度較高、任職時間也較長。
那麼這兩種工作者的主要差異是什麼?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Hausman 解釋,如果你有一台電腦,微軟的是內建 IE 瀏覽器,蘋果的是內建 Safari 瀏覽器,而這些都是電腦系統「預設」的瀏覽器。有將近 67% 的工作者都使用預設瀏覽器,從未質疑是否還有更好的。
要取得 Firefox 或 Chrome 就比較麻煩,它們並非內建,而是需要自己額外去下載。只有 33% 的工作者會這麼幹,但就是因為這些人足夠叛逆、足夠積極主動,所以不接受預設,會主動去尋找更好的瀏覽器。
接受預設瀏覽器的工作者,永遠都以同樣的方式工作,他們認為職務應該也要固定不變,因此一旦對工作不滿意,就會開始請假,最後乾脆辭職。不接受預設瀏覽器的工作者,會不斷地更新工作方式,碰到自己不喜歡的情況會嘗試改善,由於他們主動改善了工作環境,因此沒有離職的理由。
作者在這裡提到,想要成為開創者、想要打造屬於自己的好工作,那麼先決條件就是你要夠積極主動,且要夠叛逆,叛逆到不接受預設。我自己使用的瀏覽器皆不是上述提到的,但至少不是預設瀏覽器,我想我也足夠叛逆吧。
2. 天才守舊,凡人創世
什麼樣的人有最高機率成為開創者?大眾的直覺肯定是指向那些從小就天賦異稟的天才兒童。
但作者從研究中發現,那些神童長大後不管投入哪個領域,都只求穩紮穩打,遵循傳統的成功途徑。簡單講,神童長大後喜歡守陳、守舊,喜歡走能確定得到回報的路徑,而不是成為具有革命性的開創者。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他們成為醫師,能治癒病人,但沒有努力去改善使許多病人負擔不起醫療費用的不良制度。他們成為老師,規劃生動的微積分課程,卻不去質疑現代學生是否還有需要學微積分的必要。
為什麼會這樣?作者解釋,因為神童長大後相當看重成功,而愈看重成功,就愈害怕失敗。強烈的成功慾驅使他們去努力追求保證能獲得成功的項目,而不是去追求獨一無二的成就。正如心理學家 Todd Lubart 和 Robert Sternberg 所言:「人在企圖獲得成功時,一旦越過了一個水準,有證據顯示他們會變的較無創造力。」
FB 有個台灣社團是專門找家教的,社團裡會有許多大學生出來應徵家教老師,然後家長挑選。這社團裡有很多台大生,各個資歷都相當猛,不只學測滿級分,還參加過奧林匹亞競賽得過獎。每當我看到這些台大生在社團裡 PO 應徵文,我心裡總會這樣想:「幹,你這麼猛、這麼有天賦、這麼聰明,為什麼甘願做這種用一份時間換一份金錢的工作?」
這個篇幅的意義是,有最高機率成為開創者的並不是神童,而是那些敢冒險、敢走自己的路、不屑世俗成功的平凡人。
3. 辭職創業的成功率較高嗎?
多數人認為,想要創業成功,就必須放手一搏、把自己逼入絕境。也就是說,多數人覺得辭掉正職工作、梭身家地去創業的話,創業成功的機率會較高。
但數據並不支持多數人的猜測。
在一項研究中,管理學家 Joseph Raffiee 和 Jie Feng 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創業者是保留原本的正職比較好呢?還是辭去正職比較好?在 1999 年到 2008 年之間,他們追蹤了全美超過 5,000 名成為創業者的美國人。他們發現,比起那些辭去正職的創業者,保留正職的創業者的失敗可能性少了 33%。
Nike 創辦人 Phil Knight,於 1964 年開始賣跑鞋,但仍保留會計師的正職工作直到 1969 年。創立 Google 的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雖然在 1996 年就想出了如何大幅改善網路搜尋功能,但直到 1998 年,他們仍然沒放棄他們在史丹佛大學研究所的學業。
所以,「不辭職創業」是更好的創業選項,為自己保留後路、不隨便梭身家,才是創業路上的明智之舉。我很支持不離職創業,自己就正在這麼做,這讓我有更平穩的心情持續創作。
4. 先填飽肚子,才有底氣去冒險
前文提到,不辭職創業是更好的選項。但是,為什麼?
作者提到,如果有正職工作作為我們的避風港的話,那我們就比較能在創業領域上大放異彩。簡單講,如果在一個領域具有安全感,那麼在另一個領域就可以自由地發揮開創性。因為在財務上有基本保障,所以我們敢出版不成熟的作品、賣拙劣的藝術品等等,而這些都是成功的必經之路。
Pierre Omidyar 架設 eBay 時,只將之當成嗜好,而接下來的九個月裡,他繼續在一家公司擔任程式設計師,直到他在網路市場得到的淨利超過他的薪水。一個世紀以前,亨利・福特開創他的汽車帝國時仍在愛迪生手下擔任工程師,這給了他必要的財務保障。
先填飽肚子,才有底氣去冒險。餓肚子的話,別說創業了,要維持基本生活都是個問題。
我自己還保留著正職工作,所以我敢用很任性、很冒險的方式賣我的知識產品,例如製作產品前不做問卷調查、想做什麼產品就做什麼產品。如果我沒有正職工作的話,那我一定是戰戰兢兢且得失心很重地賣產品,這絕對會對自己的創作生涯產生負面影響,當然也只能創造出缺乏開創性的產品。
5. 如何產出傑作?
在成功成為開創者的路上,我們需要產出有足夠影響力的作品,也就是傑作。傑作例如莎士比亞的劇作《哈姆雷特》、莫札特的曲作《安魂曲》。
那麼如何產出傑作?其實沒什麼技巧,就是瘋狂產出作品就對了。當你用力產出了大量作品,這些作品之中一定會蹦出幾個傑作。一種大力出奇蹟、量變產生質變的概念。
莎士比亞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哈姆雷特》,但他其實一共寫了 37 齣劇本和 154 首十四行詩;畢卡索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是《亞維農的少女》,但他畢生的作品包括 1,800 多幅畫作、1,200 多件雕塑、2,800 多件陶藝、1.2 萬多張素描;愛迪生最廣為人知的發明是燈泡,但他其實也發明了一種複寫用的鐵筆、一種保存水果的技術、一種使用磁鐵來採礦的方式等等,專利申請超過百件。
我們這種專職經營社群的也是一樣道理,就是瘋狂產社群貼文,然後等待某一篇貼文爆文,引爆商機。
歸根究底,要產出傑作的具體方法,就是讓自己養成輸出的習慣,然後每天穩定輸出,某天不知不覺就輸出了個傑作。
寫在最後
我非常喜歡《開創心態》這本書,在讀的時候常常覺得,作者是在說我吧,不時從書中感受到共鳴。
回頭思考自己這 30 年的歲月,發現自己是非常叛逆的人,我不喜歡跟著大家走同一條路,偏要走沒什麼人走過的。在選大學時,大多人選擇都市裡的大學,但我選擇好山好水好無聊的花蓮東華大學;在考研究所時,大多人選擇報考較保險台聯大系統,但我選擇報考風險高的台大;研究所畢業後,大多人去台積電工作,但我選擇留在學校當研究助理;在經營個人品牌上,大多人只做社群平台,但我多做了個人網站。
那麼我有因此獲得「開創心態」嗎?我自認為有。當自己執意走人少的路時,路途是孤單的,但孤單能催生很多好靈感、好點子,這是一般人想不到的。我手上目前就有幾個自認不錯的待做項目,覺得它們會是個好商機。
總結一下這篇心得的五大點,這五點能夠讓我們認清:即使自己是普通人,也能夠擁有開創心態。
第一點,瀏覽器效應與主動。只要我們多花點心思做到積極主動,就取得了開創性的門票。
第二點,天才守舊,凡人創世。只要我們多一點叛逆,敢走自己的路,就擁有開創心態。
第三點,不辭職創業的成功率較高。普通人也只能這樣幹,難道你敢辭職、梭身家嗎?
第四點,先填飽肚子,才有底氣去冒險。同上。
第五點,大量產出作品。每天把固定的注意力放在創作上,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事情。
最後說說《開創心態》這本書。作者是 Adam Grant,他出的書已經是一種品牌保證,品質無懈可擊。要觀點有觀點,要內容有內容,要證據有證據,要故事有故事。總之,他出的書總是兼具知識性和娛樂性,我覺得必讀,尤其是創作者和創業者。不讀,枉費自己活在 21 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