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說話術》在說什麼?
《最強說話術》主要在談「如何與對方順暢對話」,讓溝通這件事事半功倍。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兩位作者把「一百本說話術暢銷書」重點整理成冊,所以《最強說話術》這本書可以說是說話術書界中的精華。
「20% 的人口享有 80% 的財富。」這是由義大利經濟學者帕列拖在 1897 年研究英國人的財富所發現,簡稱為「82 法則」。然而,事事其實都遵守著 82 法則,就連說話也不例外,那就是「只要掌握那 20% 最重要的說話技巧,就能讓 80% 的對話情境以良好結局收尾。」
而《最強說話術》幫你把那 20% 都羅列在這本書中了,當然,另外的 80% 也有寫在書中,供你參考。全書一共收錄了 40 個實用的說話技巧。
《最強說話術》的作者有兩位,藤吉豐與小川真理子,兩位也是《最高寫作法》的作者。
在這篇書評中,我會分享書中讓我最有感的 5 個說話技巧。
1. 提出好問題
向對方提出好問題,絕對是讓對話變的順暢的好方法。
然而,根據時機,問問題也是有學問的。例如跟一位剛認識沒多久的人聊天,就應該問對方「開放式問題」,以打開話題,讓雙方自然地聊下去;要結束談話時,就應該問對方「封閉式問題」。
開放式問題例如「你覺得怎麼做才能解決問題?」「為什麼計畫進行的不順利?」「你覺得這項工作要面對什麼樣的課題?」
簡單來說,開放式問題就是問對方 5W1H(何時、何地、誰、什麼、為何、如何),問這樣的問題有助於雙方擴展話題、得到更多資訊、更加瞭解對方、容易產生新發想,於是就一直暢聊下去。開放式問題中的「開放」兩個字,其是就是「答案是開放的」的意思。
封閉式問題例如「你喜歡電影嗎?」「貴公司使用的系統是 A、B、C 哪一個?」
這樣的問題都是事先限制答案選項。「你喜歡電影嗎?」對方只能回答喜歡或不喜歡;「貴公司使用的系統是 A、B、C 哪一個?」對方只能回答 ABC 其中一個。而問這樣的問題沒有辦法擴展對話,很容易就冷場。
但是請注意,要與對方順暢交流,並不是狂問開放式問題就好,你還需要問點封閉式問題。就像是水一樣,過酸或過鹼都不好喝,中性的喝起來才對味。
問開放式問題,對方需要花腦力思考怎麼回答,一直問這樣的問題的話,對方腦袋肯定燒爆,覺得跟你聊天好累。所以我們才需要問點封閉式問題來中和一下。我就曾經被陌生人的一連串開放式問題轟炸過,超想逃跑 XD
2. 加上動作和手勢
《最強說話術》的作者提到,一共有 19 本著名的說話術書籍認為,說話時加上動作和手勢可以「較容易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意見」、「較淺顯易懂」和「提高說服力」。
因為相較於「對話內容(語言訊息)」,你的「語調(聽覺訊息)」和「肢體語言(視覺訊息)」較容易讓人留下印象。當然,這點也有科學證據支持。
1967 年,美國心理學家 Albert Mehrabian 提出了麥拉賓法則,又稱 7-38-55 法則。他發現,在溝通上,人們接收的資訊有 55% 是來自肢體語言(視覺訊息),有 38% 來自語調(聽覺訊息),而只有 7% 來自對話的內容(語言訊息)。也就是說,在表達情感和態度時,非語言溝通占據了很大比重。《優勢談判》一書也強調了談判時應該更注意對方的肢體語言。
(延伸閱讀:《優勢談判》心得筆記|5 個談判策略,幫助你在談判桌上不吃虧!)
例如,你今天「笑著責罵他人」,那麼你外表的「笑容」給對方的印象會比「責罵內容」更強烈,這會讓對方覺得你並非真的生氣。
那麼,為什麼手勢和肢體語言在傳遞資訊時佔了這麼多比重?《在大腦外思考》一書解釋,手勢是人類的第一種語言,而每一個人類嬰兒都會重現這段演化使——先懂得使用手勢,然後才學會基礎語言。這就是為什麼肢體語言在傳遞資訊時佔了 55%。
(延伸閱讀:《在大腦外思考》)
更進一步的科學解釋,美國神經學家 Spencer Kelly 說明,當對方看見手勢後,會自動提醒大腦中的聽覺皮質,現在正在進行重要的溝通。一項研究發現,影片裡的演說若有搭配手勢,那麼看過影片的研究對象,記得演講重點的機率會提高 33%。
3. 利用比喻和舉例
在與人談話時利用比喻和舉例,可以讓對方更理解你在說什麼,不會讓對方一直蛤蛤蛤(Huh)。
寫作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通常是先寫出你的觀點,再加上你的案例、舉例來擴充文章,讓讀者更明白你的觀點,所以寫作和說話其實是同一回事。《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一書有詳細說明觀點與案例。
(延伸閱讀:《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閱讀筆記|它不教你寫作,卻讓你變得會寫作)
科普書籍常因為內容有學術專有名詞,所以作者很常利用比喻手法,把艱深難懂的內容重新詮釋得較淺顯易懂。例如科普作家常常把我們體內的白血球再詮釋成「身體裡的軍隊」,專門對抗體外的恐怖分子(病毒)。因為我們熟知「軍隊」的概念,所以就能輕鬆理解白血球在人體內的功能。
說的白話一點,比喻和舉例,就是用「舊知識」連結「新知識」。而前蘋果公司執行長賈伯斯,就是一位擅長用舊知識連結新知識的高手。
2005 年,賈伯斯推出「iPod nano」時,他想讓發表會的觀眾理解這產品有多小。如果你是賈伯斯的話,你會怎麼做?是不是很直覺地說出新產品的「長寬高」?來看看賈伯斯怎麼做。當時他從牛仔褲右側口袋中的「小口袋」緩緩拿出 iPod nano,觀眾此刻就知道 iPod nano 有多小了。
新產品的「長寬高」只是資訊、只是數字,觀眾記不住數字,也對數字沒有概念;但對「常穿的牛仔褲」有感,這就是舊知識的威力。
2008 年的賈伯斯推出「MacBook Air」時也一樣用舊知識連結新知識。為了彰顯 MacBook Air 有多薄,他在發表會上拿出一個裝公文用的牛皮紙袋,然後緩緩從紙袋拿出電腦,這個舉動立即引起全場驚呼。
4. 牢記對方名字
《最強說話術》的作者提到,面對初次見面的人,如果能記住對方名字,而且很快喊出口,絕對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人們都喜歡別人稱呼自己的名字,與別人說話的時候,如果有人稱呼自己的名字,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對對方產生好感。
因為當有人稱呼自己的名字,會讓自己覺得「對方很重視我」、「對方很尊重我」。
但是,平常要記得的東西多到爆,要如何再記住陌生人的名字呢?書中一共提出了四種方法,「在自我介紹時說出對方名字」、「對話時多喊對方名字」、「在名片背後寫下對方特徵」和「透過意象訓練記住對方」。
在自我介紹時說出對方名字,例如你與對方初次見面時,對方會說:「您好,初次見面,我是 XX 公司的小明。」此時的你可以回答:「初次見面,我是 OO 公司的小華。小明先生,您好。」
對話時多喊對方名字,得知對方名字後,就可以在對話期間多喊幾次對方的名字,喊三次為佳,較容易留下深刻印象,三次分別是「自我介紹時」、「提問時」、「說再見時」。
在名片背後寫下對方特徵,拿到對方名片後,可以在名片背後寫下對方的臉部特徵,或對話時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之後會較容易回想起來。
透過意象訓練記住對方,與對方結束談話告別後,可以透過意象訓練結合姓名和長相,加強記憶。
我自己最常用「聯想法」記住對方名字,這方法有點像這本書的「在名片背後寫下對方特徵」。我都這樣記,例如他是頭長的很像蛋的 XX 先生;她是脖子很像長頸鹿的 OO 小姐,有點惡趣味,但這個方法在心裡想就好了,請別脫口而出,不然很容易就職場霸凌了。
5. 留心站位和距離
與人對話時,你們的站位和距離,會影響現場氣氛。氣氛不好的話,談話就會草草結束,雙方留下不好的印象;氣氛好的話則反之。
關於距離,與別人說話應該保持什麼樣的距離最適當?身兼作家與顧問身分的福田健表示,與身邊的人、親密的人談話,可以維持「伸出手臂到指尖的距離」;但如果是和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談話,以「一公尺的距離」為佳。
溝通講師杉山美奈子,更提出了具體的不同對象有不同的交談距離,例如戀人之間的交談距離是 14-45 公分;一般朋友之間的交談距離是 45-120 公分;想提升與對方的親密度時,交談距離應設定在 75-120 公分。
《優勢談判》一書也提到,如果你想和對方談判、商討時,也要保持「安全距離」。為了不讓自己在談判時顯的咄咄逼人,我們應該要與對方保持至少 46 公分的距離,這是空間行為學家研究出來的數字。
根據以上資訊,我感覺 45 公分是一條界線,與非常親密的人交談可以少於 45 公分,但與一般人交談就必須保持 45 公分以上。
關於說話時的站位,一共有三種,正面、斜角和相鄰。正面交談,可以營造緊張氣氛,一般常用於商務場合;斜角交談,也就是 L 字型(90 度),這樣的站位能給人親近感,適合日常生活與訪談,也適用於你想拉近距離的人;相鄰交談,讓人感覺更親近,能營造出一種「我和你站在一起」的感覺,通常用在跑業務的時候。
我自己最喜歡斜角交談,因為我認為這樣的交談方式最舒適,且適用於任何人,同時也可以看見對方的表情和肢體語言。
寫在最後
《最強說話術》可以說是我目前讀過的最強說話寶典,兩位作者在書中不跟你 543,他們直接把最實用的好料端到你面前。整本書沒什麼冗言贅字,都是最精華的說話方法。
兩位作者可是萃取了一百本說話暢銷書的精華,然後全部灌進這本書裡,所以這本書確確實實有料。
《最強說話術》讓我最有感的部分是「說話時加上手勢」。我平常講話都沒什麼肢體語言,堅持「動口不動手」,這可能就無法順暢地把資訊傳遞給對方。另外,未來我也會是一位教學者,在教學上肯定要使用手勢,才能幫助對方降低理解成本。
最後,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想要在說話上打好人際關係的朋友,也推薦給所有常需要與人往來的朋友,更推薦給常需要上台報告、教學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