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最後一堂理財課》在說什麼?
《人生最後一堂理財課》主要在談「金錢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以及「如何過上幸福且不後悔的人生」。
作者 Jordan Grumet,是一位安寧照護醫師,他陪伴過無數病患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並聆聽他們傾訴這生中的遺憾和未完成的夢想,然後作者再把這些遺憾記錄成一份清單。不記錄還好,記錄完不得了,作者發現清單中從來都沒出現過「錢」、「財富」這些字眼。
這代表著,一個人活到最後,他最想要的不是錢,而是那些自己從來沒做過的事,例如自我實現、花時間陪伴家人等等。做完這些事,他才能感受到幸福,並安心離世。
接下來,我會融合書中觀點和我的個人觀點,分享 5 個金錢與工作上的反主流概念。
1. 錢賺更多,不會感到更幸福
大部分人都認為錢賺愈多愈好,也認為擁有更多錢就更能感到幸福。但作者認為這不對,並覺得錢夠用即可,在夠用的情況下也能得到強烈的幸福感。
我自己也是這麼認為,錢乃身外之物,夠自己溫飽即可,無需再去追求更多。要得到幸福感的話,我可以從自我實現中得到,而這並不需要大量金錢。以下也有數個科學證據支持「錢賺更多,不會感到更幸福」的論點。
榮獲諾貝爾獎的心理學兼經濟學家 Daniel Kahnemann 與 Angus Deaton 在 2010 年發表了一篇引發熱議的論文,探討人要擁有多少錢才會感到幸福。該研究讓參與者評估自己過去的幸福感變化,發現人們的幸福感曲線會隨著年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在年收入超過 75,000 美元後,幸福感就不再繼續上升。
另一個在 2021 年發表的研究,則是讓參與者評估自己當下的幸福感,結果發現,除了 20% 的人感到不幸福以外,一般人的幸福感曲線在年收入上升至 200,000 美元後就趨於平緩。
雖然兩個研究存在數字上的差異,但研究者普遍認同:隨著財富的增加,金錢對提升幸福感的效果會逐漸減弱。除此之外,為了獲取更多財富而奮鬥的人往往比較不快樂,也比較無法體驗到因追求價值(興趣)而產生的恆久滿足。
1938 年哈佛大學展開了人類歷史上耗時最長的研究,這項研究被名為「格蘭特研究」,它持續了 75 年、追蹤了 724 人,主要在探索影響人生幸福的關鍵因素到底是什麼。這個實驗最後的研究成果表明,影響人生幸福的關鍵既不是出身,也不是金錢,而是人際關係。因為研究者發現,人際關係良好的人有較高的健康水準及良好的老年腦功能。
所以,想要獲得更多幸福感的話,就去追求自我實現和打好人際關係。
2. 金錢是工具,不是目標
「金錢是用來完成目標的工具,金錢本身並不是目標」,這個概念在《人生最後一堂理財課》出現過好幾次。把錢視為工具,可以大幅降低在人生最後後悔的機率,並提升幸福感。
具體來說,當你賺到錢後,就應該把錢用來實現目標,例如請爸媽吃飯、出國旅遊、買更好的電子產品等等,完成這些目標都能獲得幸福感。我敢說,把錢用來完成目標的人,比那些死存錢的人過的還要幸福。
不過,現代的社會氛圍都希望你把金錢當作目標,而且數字愈大愈好。這造成每個人都在追著錢跑,追到了又捨不得花,最後把自己活成了守財奴,半點目標都沒有實現。這樣的人生,不值得過。
「XX 是工具,不是目標」,這個概念也可以延伸到各個層面,不止於金錢。例如我最近就意識到「筆記軟體是工具,不是目標」,意思是當你學完了筆記軟體的各項功能後,你就得拿它用來寫筆記、寫作,總之就是用來增加生產力。學完筆記軟體的各項功能不是目標,增加生產力才是。
寫作也是一樣道理,「寫作是工具,不是目標」,意思是當你學完各種寫作技巧,例如下標、寫金句等等,你就得拿它用來產出內容。學完各種寫作技巧不是目標,產出內容才是。
一旦我們認知到「XX 是工具,不是目標」這概念,我們就會做出行動,然後最大化幸福感。
3. 今天的快樂最有價值
今天的快樂最有價值,意思是如果今天有一件事你做了會感到快樂,那就一定要今天做,今天做了才會感到最快樂;如果這件事放到隔天、後天,甚至是明年才做的話,那麼快樂的程度就會下降,因為那份感覺已經走味了。對,快樂也會隨著時間通膨,就跟金錢一樣。這是讀這本書時領悟到的道理。
舉個具體例子。一款新型掌上遊戲機上市了,而你知道現在買下它來玩遊戲肯定會非常爽、非常快樂,但隨後你又壓抑自己,對自己說「之後再買,現在要先忙工作和賺錢」。然後你每天都在壓抑自己,壓抑了一整年,剛好拿到年終獎金,於是就買下了這款掌上遊戲機。但你在玩遊戲機的當下,感覺到的快樂感已經沒那麼強烈了,因為這一整年來你在網路上看過許多人的開箱和遊玩過程影片。
今天的快樂最有價值,可以的話,今天就直接透過消費來獲得這份快樂吧。當然,這概念不只能用在買遊戲機上,還能用在孝敬父母上。
當我們出社會工作後,總會想等到賺超多的錢,再開始孝敬父母。但這麼做實在是太束縛自己了,我們其實可以在還沒有賺超多錢狀況下,就執行這件事,不一定要滿足什麼條件才能做。盡早做,才不會後悔。例如現在就能為家裡的兩老買一台洗碗機,或是帶他們去吃好吃的料理。盡早做,不只能最大化快樂感,也能防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發生。
4. 工作與退休
書中提到,工作不因退休而停止。意思是,如果你是一位追求自我實現,且做著自己熱愛的工作的人,那麼你的字典裡根本不會有「退休」兩字,你會開心地做著這份工作直到老死。「退休」,是那些做著自己討厭的工作的人在講的。我極度認同。
這裡的意義是,人生非常長,挑自己能感到快樂和幸福的工作來做,應該是人們的首要任務。若市場上找不到這樣的工作,那就由自己來創造。
當然,勞動市場上的大部分人都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所以他們處心積慮地想辦法提早退休,這些人也就是俗稱的「FIRE 族」(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是的,有人很幸運地在年紀輕輕時就成功 FIRE 了,但作者表示,這類人在退休後會頓失人生方向,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該做什麼,於是荒廢了下半生。
自己在網路上看過很多主打 FIRE 主題的部落格,我看了都不以為意,因為我的觀念和他們有根本上的不一樣。我畢業後確實是挑自己能感到快樂和幸福的工作來做,也就是待在大學裡工作,而不是跟著學長姐的腳步去台積電。所以我的字典裡並沒有「退休」或「FIRE」這類詞彙。
5. 人人都需要有中心思想
讀完《人生最後一堂理財課》,我突然意識到,人們最需要的不是怎麼投資、怎麼理財,而是怎麼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也就是你做決策的準則,而這套準則是由你從小到大的經驗編織出來的,不是他人的經驗。
因為社會普世價值的渲染,我們都直覺要賺大量金錢、把賺錢當作唯一目標、要懂得極端延遲享樂,但這些想法都是依據他人的經驗法則所誕生的,絕對不是來自於你自己。所以,擁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很重要,一旦擁有,你就不易被愚蠢的社會普世價值所綁架。
說說我的中心思想。在工作的挑選上,我偏好選擇具有高度持續性的工作,也就是可以做一輩子且做的很開心的那種工作,所以我選擇經營知識個人品牌,而不是跟著實驗室學長姐一起去台積電輪班救台灣。在投資上,我偏好穩定成長的標的,所以我選擇 0050,而不是買投資網紅報的明牌、飆股。在學習上,我偏好專精一個領域,所以我只購買與自身工作領域相關的課程,而不是跟著大眾買時下最熱門的課程。
我腦中還有更多中心思想,而這些思想都在幫助我快速做決策。每當我在生活上遇到一個問題(或靈魂拷問 XD),都能在短時間內解掉,所以我自認自己過的比同齡人還要快樂、幸福且不內耗。
寫在最後
我非常喜歡《人生最後一堂理財課》的觀點,這些觀點雖然非主流,但非常實用,而且我極度認同。是的,未來已來,時代早已變得不一樣,很多舊有的迂腐觀念都應該要捨棄掉,迂腐觀念例如錢賺愈多愈好、把賺錢當作人生終極目標等等。
這本書的書名叫《人生最後一堂理財課》,我覺得不對,書名應該改叫《人生第一堂理財課》,因為書中的觀點和觀念太重要了,必須要先領悟。有幾句俗語是這麼說的,「理財前,先理心」、「學會心法,才懂用技法」,而這本書教你的就是理財上的最佳心法。
當然,這篇閱讀心得提到的觀點都只是本書的冰山一角,書中其實還有更多實用建議,等待你去發掘。
最後,推薦《人生最後一堂理財課》給所有想得到金錢上、工作上和人生上建議的朋友們,這本書絕對會給你最好的指引。但如果你想得到的資訊是如何投資、如何選股等等,那麼這本書絕對不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