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為自己而活嗎?
還是為了別人呢?
在 2023 年前,我都是為別人而活,準確來說是為了朋友而活,朋友揪要去哪 我都說好的那種。
因為覺得自己生活單調,多和朋友們出去好像也不錯。
但久而久之,我發現某些朋友的聚會根本不值得參加;與某些朋友的關係根本不值得經營。
為什麼?因為有些朋友像是吸血蟲一樣,一見面就是蒐集情報,問你薪水、好工作推薦等等。
更還有些朋友像是「台灣隊長」,對你的生活、工作指指點點,並期望你照他的方式過活,最經典的句型就是:「你應該找個XX工作。」
不過在今年我總算是覺醒了,因為我意識到,跟某些朋友聚會不是放鬆欸!而是要繃緊神經的那種啊!
除了無法放鬆之外,我認為還有兩項資源被浪費掉,就是時間和金錢,我尤其認為時間更重要。
每次聚會差不多占掉了 4 小時,4 小時我為什麼不拿來投資自己?4 小時夠我讀完一本書或寫一篇閱讀心得。
而聚會的那些錢,也可以投資自己的腦袋,買書、買課程等等,讓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實。
所以今年開始,我決定縮減朋友圈,只與處的最舒服那一群交流,其他則是放水流。
從以上的事件,可以看出:雖然朋友很多很熱鬧,但最後總得回歸到自己。
回歸到自己的本質,問問自己:你喜歡那樣嗎?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嗎?做完這些你有成長嗎?
我的答案依序是:不喜歡;沒什麼好處;可以說是零成長。
所以我果斷與部分朋友切除關係,目的就是讓自己活得更自在,活得更像自己,而不是活在別人的眼皮底下。
說了這麼多,我相信還是有許多人對人際關係的拿捏不是那麼擅長,因為害怕被討厭,對吧?那又該怎麼辦呢?
利坪說道:「不需人見人愛也沒關係。」
利坪是韓國人氣創作者,專門為抑鬱與焦慮的人們找回快樂的心,而他認為:唯有結束不需要的關係,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
他擅長點破年輕世代的痛點,以平易近人的文字為大家療傷。而年輕人最在意的就是「人際關係」,所以利坪出版了這本《你不需人見人愛》。
先說結論,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它道盡了我的痛點,讓我發現有些「人際關係」根本就是「有毒關係」。
書裡除了描寫「人際關係」,還分享了「愛情」。但最有助於我的,就是「人際關係」。
在「人際關係」的章節中,作者分享了許多如何與朋友相處不踩雷的範例,甚至還分享了與父母的相處之道。
既然我們都知道要脫離有毒關係,首先自己就不能當病毒帶原者,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以下分享書中 3 個方法,「不把彼此當情緒垃圾桶」、「不以不幸決勝負」、「盡孝道」。
1. 不把彼此當情緒垃圾桶
這邊的指的情緒不一定是負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
不管是好事或壞事都一樣,
只顧著自己說,就會變得像炫耀或抱怨。
好像真的是這樣,對吧?如果對方一直重複某件事,你心裡應該很想逃,因為垃圾桶中的垃圾要滿出來了!
我高三那年以繁星計畫的方式申請上東華大學,當時的我超嗨,因為不用準備備審資料。所以我當時常把這件事掛嘴邊,後來就被同學們側目了。
你應該已發現到,即使是好消息(正面的事情),說多了還是會走味,從報喜變成炫耀。
所以關鍵是:「不顧著自己說,適可而止就好。」
2. 不以「不幸」決勝負
你一定遇過以下狀況:與朋友聊天時,你向對方訴苦,而對方卻說自己過得更苦,然後再拋下一句「你要感恩惜福。」
此時你肯定覺得莫名其妙,我不是在討拍嗎?怎麼變成討打了?
雖然對方可能是想以這樣的方式安慰你,但其實是反效果。
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我們會認為:對方只是想說出自己曾經歷過的痛苦,來表現出優越感,這等於是「以訴苦為藉口的攻擊」。
訴說自己過得更苦的行為就好像是:「貶低他人的辛苦,讓自己的辛苦更有價值。」
所以,當下次有朋友向你訴苦時要記住:不要把自己的不幸也講出來,只需專心傾聽,並替對方找解方即可。
3. 盡孝道
賺很多錢、功成名就,就是盡孝道了嗎?利坪說:「當然不是。」
父母更希望你做的是,常出現在他們身邊,並多與他們聊聊天。
這點我相當有感,我一個月會回家一次,當要離開北上時,爸媽總是問我下次什麼時候回家,甚至還要求我每兩周回家一次。
但我每次都回:
「再說啦!」
「這樣太頻繁了啦!」
這就是沒盡到孝道,我得好好反省一番。
這一段的價值觀與《人生路引》和《慢富》所表達的不謀而合,前者提到「多花時間與父母相處」,後者提到「不需要給孝親費」。
(延伸閱讀:《人生路引》閱讀筆記|我體悟到的 3 個人生重要觀念)
(延伸閱讀:《慢富》閱讀筆記|3 個現代年輕人要懂的金錢觀)
寫在最後
總而言之,《你不需人見人愛》這本書,真的是說到我心坎裡,它讓我瞭解到「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及「人必須為自己而活」。
讀完後我也開始注意自己和朋友相處的行為舉止,也萌生了一個月回家兩次的想法。
最近剛好讀到一份研究,裏頭說明:人際關係好的人,往往能得到最強烈的幸福感。
而這本書就是在說明如何培養人際關係,所以我相信,讀完它你也能踏上幸福之路。
你不需人見人愛
在《你不需人見人愛》一書中,作者分享了擺脫不健康人際關係的心路歷程。他認識到,過去為滿足朋友而活動,導致生活中充滿無意義的聚會。文章強調專注於個人成長和福祉,提出三大策略:避免將朋友當情緒出口、不以不幸比較,以及理解真正的盡孝。這些策略有助於提升個人生活質量,鼓勵讀者為自己的幸福和成長作出積極選擇。
URL: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0339?sloc=main
Author: 利坪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