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勢傾聽》在說什麼?
《順勢傾聽》主要談「如何在職場上正確傾聽和回應,以讓工作更順利、氣氛更和諧」。當然,順勢傾聽也適用於生活上的各個層面,不只限於職場,只是書中對於職場的著墨較多。
作者在深入講解順勢傾聽之前,先介紹了四種傾聽者的風格,好讓我們知道自己屬於哪一種。知道後,作者會再跟你說明某種風格的優劣,以及可以如何調整、回應時有哪些地方要注意。
《順勢傾聽》的作者有兩位,Nicole Lowenbraun 和 Maegan Stephens。
Nicole Lowenbraun 是一位溝通狂人,她運用自己獨特的語言病理學背景和數十年的商業頭腦,幫助客戶在口語、寫作和聽力方面取得優異成績;Maegan Stephens 在高中和大學時曾擔任過有競爭力的公共演講者。
接下來,我會融合書中觀點和我的個人觀點,來分享這本書的閱讀心得。
1. 什麼是順勢傾聽?
順勢傾聽,指的是以符合說話者目標的方式,處理及回應訊息的模式。講的白話一點,就是在職場注入更多同理心,讓自己覺察到說話者的情緒和需求,然後正確回應。再白話一點,就是溝通時「順」著對方的「勢」。
其實不管是在職場上還是生活上,我們都過於習慣「不順勢傾聽」,也就是沒聽出對方真正的需求,然後直覺地、不經大腦地說出自己想講的。難怪我們常常在社群上看到別人大吐職場上的苦水。
「職場的大家都需要以更有同理心的方式溝通!」這句話乍聽之下很像廢話,誰不知道這道理?但知道和做到是兩回事,更多人其實是以零同理心的模式在面對職場上的同事,反正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好,管他人去死,對吧?再加上現代社群常常鼓吹做自己、自掃門前雪等觀念,零同理心歪風於是吹的更盛。是的,我必須承認,在以前的工作環境中,我確實也是零同理心。
所以《順勢傾聽》出現了,它出現的目的就是遏止職場上的零同理心歪風,然後喚起大家的善,讓大家以更有同理心的方式與同事溝通。
2. 為什麼要順勢傾聽?
前文有提到,落實順勢傾聽的目的是增加職場工作者們的同理心,讓職場氣氛更和諧,當然也就能讓工作上的專案更順利推動。再者,落實順勢傾聽後,我們更能夠覺察出對方的需求,一眼就能看透對方想要什麼,這在各方面上都有好處,例如交友和行銷。
以交友來說,大家最直覺聯想到的應該是交友軟體,也就是認識異性的數位工具。試想一下,如果自己在軟體上的對話總是想到說什麼就說什麼、沒有覺察對方想聊什麼,那麼對方大概率不會再理你(或退出聊天室),連交換聯絡方式的機會都沒有,最終只是聊了個寂寞。
以行銷來說,如果在不懂潛消費者心理的情況下就胡亂行銷的話,那麼行銷費用等於是丟到水溝裡。例如有種行銷叫電子報行銷,你希望大家來訂閱你的電子報,但你並沒有給出甜頭(誘餌磁鐵),這讓大家對交出自己電子郵件的行為感到抗拒,最後你得到的訂戶數量當然就比預期的低上許多。
如果我們在上述例子中注入順勢傾聽,那麼將有可能扭轉大局、反敗為勝。
能夠把順勢傾聽的底層邏輯套用到生活中的各個層面,也許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學習這種傾聽法的最終極原因。
3. 如何順勢傾聽?
最重要、最首要的步驟,就是先理解自己的傾聽風格。書中一共介紹了四種風格:支持型、推進型、細究型和判別型。
支持型,擅長照料說話者的情緒。推進型,只注重目標和行動。細究型,擅長歸納資訊。判別型,擅長評估。每種風格在書中都佔有一章的篇幅,每個篇幅的開頭都會丟出一個小測驗,讓你快速判斷出自己是不是該型的傾聽者。以我自己來說,我測出的風格是推進型。
測出自己的風格後,作者接下來會與你分析該風格的好處、壞處,以及你該如何調整。再以我為例,我是推進型傾聽者,我永遠能分析出接下來該做什麼事情以推動進度,這是好處。但壞處就是經常排除別人的意見,具體來說,當我已經選定好這麼做了之後,我會理所當然地排除掉其他人給的意見。要成為更優秀的推進型傾聽者,就是在選定行動方案前多聽聽別人的意見(順勢傾聽),或許有更好的方案也說不定。
4. 讀訊息、回訊息,是訓練順勢傾聽的好方法
《順勢傾聽》整本書都在談職場上的面對面傾聽和溝通,而我認為面對面的回應非常吃反應速度。為了要順勢回應,你可能會想太久、回應太慢,這可能會讓對方對你產生疑慮。所以我們需要練習,而讀訊息、回訊息(例如 Line)也許是很棒的練習方式。
奧地利精神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說過,「在刺激與回應之間有個空隙,讓我們有權選擇如何回應」。訊息上的溝通,存在著比面對面溝通更大的空隙,這讓我們更有辦法思考如何回應。
在接收到別人傳來的訊息後,我們不需要「秒回」,可以先沉澱一下,思考一下對方的目的是什麼、想要收到什麼樣的回覆,思考完後再回訊息。隨著你收到的訊息次數增加,思考的次數也跟著增加,新的思考方式於是就內化到你的腦袋中,知行合一,變得較有辦法在面對面時迅速回應。於是完成了順勢溝通的練習。
以我自己來說,面對面溝通時總是用直覺回應對方,沒有為對方顧慮太多;但在 Line 或 FB Messager 上就比較能夠顧慮對方,即能根據對方的文字口吻、表情符號去思考對方想得到什麼樣的回覆。
5. 我對順勢傾聽的看法
老實說,我對順勢傾聽持「不樂觀」態度。這本書的內容確實很棒、有用,但太難在大部分的職場上實行。
難實行的原因有二:「職場文化」和「需要大家都讀過這本書」。
先說職場文化。普遍職場文化都屬於又急又忙的類型,需要你以快、狠、準的態度面對工作,在這樣的壓力下不會讓人想花費心力順勢傾聽。除非你待的公司是外商,裡面的人才會比較有閒情逸致跟你順勢傾聽。
再來,需要大家都讀過這本書。一間公司裡如果只有你讀過這本書,但其他人沒讀過的話,順勢傾聽就很難推動起來。唯有大家都讀過、大家都理解、大家都認同,才有辦法在職場上落實。所以在公司裡開個讀書會,讓大家瞭解這本書,就會是個好辦法。不過,我認為最根本性的解決辦法,就是從基礎教育中向小朋友們教導如何正確傾聽、溝通。
老實說,直男如我,我非常討厭傾聽、溝通。我在工作上屬於我行我素、想幹嘛就幹嘛、能達到目的什麼都好的類型,所以我目前選擇的工作就是能自幹的工作,一天不用跟任何人說一句話也能順利完工而且能做得很好的那種。
寫在最後
雖然我認為《順勢傾聽》的內容有點過於理想化,但很值得老闆、主管、打工仔們閱讀瞭解。
全書我最喜歡作者分析各個類型傾聽風格的部分。我屬於推進型風格,只在乎行動、沒有耐性這兩個缺點真的有被作者說中。被說中的當下其實挺羞愧的,但多虧這本書才有辦法讓自己覺察到缺點,未來才有改善的機會。
關於傾聽、溝通的書,市面上爆炸多,而且每個月都在出這類型的新書,讀都讀不完,很容易讓人不知道該讀哪本。但《順勢傾聽》有著兩個明確的定位:第一,適用於職場;第二,內容的結構化做的很好,適合喜歡結構清晰的閱讀者。這些定位可以用來判斷自己是否對這本書有需求。
最後,推薦《順勢傾聽》給所有想在職場上「說好話」的朋友們,這本書能讓你發現自己平常是如何回應對方,以及告訴你可以如何回應的更好、讓對方聽了不刺耳。
透過這本書打造友善、和諧的職場環境確實困難(需要花大量時間與心力),但很值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