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始碼》在說什麼?
《原始碼》講的是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生平故事,也就是比爾蓋茲的自傳。更特別的是,這是蓋茲親手自己寫的自傳。
本書的敘事方式,主要是依照時間順序,從蓋茲的童年、青少年時期,一路講到他在哈佛大學的經歷,以及最終創立微軟的過程。因此,這本書的時間線可以說是一個大致單向(或稱線性)的發展。
《原始碼》的作者是比爾蓋茲,他是一位科技人、企業領導人和慈善家,1975 年與兒時玩伴保羅.艾倫(Paul Allen)共同創辦微軟(Microsoft),目前擔任蓋茲基金會(Gates Foundation)會長。另著有《如何避免氣候災難》、《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等暢銷書。
接下來,我會以我的個人觀點來分享 5 個比爾蓋茲的成功之道。
1. 蓋茲的刻意練習
社會大眾普遍認為蓋茲是萬中選一的天才,才能有如此成就。但我發現,蓋茲根本不是天才,他和我們一樣都是一般人,只是他做了更多的「刻意練習」。
在《原始碼》一書中可以發現,蓋茲對於某些事情展現出執著性,會反覆做,然後思考成事的模式,最後領悟模式,成功!而成功之前的步驟全都是刻意練習。
例如蓋茲小時候會與他的外祖母「加米」玩紙牌遊戲,即使他每次都輸,但他會仔細觀察加米的牌技,並思考她如何做到這一點。蓋茲把每一次打牌都視為一次學習機會,不斷地觀察與改進自己的技巧,直到約五年後,他才能穩定地贏牌。
嚐到贏牌的甜頭之後,蓋茲就在心中牢牢記住了這套模式,並在未來把它擴展到學習與工作上。然後到了 17 歲,蓋茲又更深入地領會了什麼叫刻意練習。
蓋茲 17 歲在邦納維爾電力管理局工作時,他透過與程式設計高手約翰.諾頓的互動,反思如何「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他思考諾頓為何與眾不同,並得出結論:要比其他人優秀 20%,需要「持續專注與有意識地表現得比前一天更好」,並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複這個精進的過程」。這其實就是刻意練習的精髓。
是的,想成為寫作領域的佼佼者,就是每天寫;想成為頂級廚師,就是每天下廚;想成為游泳健將,就是每天下水游。勤能補拙,熟能生巧。
2. 蓋茲如何培養閱讀習慣?
蓋茲每年都會在他的網站 Gates Notes 分享書單,也就是該年度推薦閱讀哪些書。他也每年為自己設定了「思考週」(Think Week),也就是一年一到兩次到胡德運河邊的住所,然後連續七天閱讀大量的書籍、文章與論文,深入學習他認為需要了解的領域。
由以上事蹟可以推斷出,蓋茲是一位有閱讀習慣的人。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培養閱讀習慣呢?我從《原始碼》這本書中得到的答案,你各位聽了一定不滿意。答案是從小就開始接觸閱讀。
蓋茲在書中提到,在他非常小的時候(還無法靠自己拿起書本時),加米就已經讀了許多書給他聽,而加米也親自教他閱讀。當蓋茲讀完家裡的書之後,加米會開車載他到西雅圖圖書館東北分館借更多的書,蓋茲會一次借回一整疊書。
是的,蓋茲因為從小就被加米狂塞書,自然而然也就有了閱讀習慣。我也有類似的經歷。我記得從我幼稚園開始,爸媽就會唸童書給我聽,而且也會在家中四處擺放書籍,一種要讓我隨處可碰到書的概念。我爸媽當時的方法很成功,讓現在 30 歲的我還保有閱讀習慣,以及隨處皆可坐下來專心讀一本書的能力。
3. 蓋茲的優良品格
在我看來,蓋茲的品格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優良的,而是由「沒那麼好」變成「比較好」。變得比較好之後,他就一路好到現在了,也就是不作惡、不炫富、承諾捐出財富,以及推動教育平權等等。
蓋茲在上大學前都偏我行我素,但上大學後因為經歷了「艾肯實驗室事件」,品格就被打磨的較圓潤、優良了。
艾肯實驗室事件是這樣的,蓋茲在哈佛大學大一時,未經授權使用哈佛大學艾肯計算實驗室由美國國防部資助的電腦,開發商業軟體 Altair BASIC。這引起了實驗室副主任不滿,主要是因為蓋茲利用學校資源進行商業專案。這讓蓋茲差一點被哈佛退學,最後好險沒被退。
經過艾肯實驗室事件後,蓋茲更理解了「凡事都得尊重規則」的重要性,絕對不能再我行我素下去了。這樣的品格,讓他在未來的 MITS 公司仲裁案安全下庄,也讓自己的公司愈來愈好。
是的,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帶著好品格,在尊重規則的前提下做事,才有辦法做的光明正大,也就是俗話說的「正人君子坦蕩蕩」。然而,如果是在逾矩的情況下做事,那麼心裡必定會出現疙瘩,晚上一定會睡不好。
4. 偏科是好事
「我在數學與閱讀方面持續表現優異,至於我覺得無聊的科目,我完全不想花力氣學習。」這是在學時期的蓋茲的想法,他當時對西班牙文、藝術、體育這些科目完全不感興趣,於是放棄學習它們。我認為當時蓋茲的想法是極正確無誤的,就算把這樣的想法拿到現代套用也是非常正確的,而且每個人都應該效仿。
武術大師李小龍曾說過:「我不害怕曾經練過一萬種踢法的人,但我害怕一種踢法練過一萬次的人。」意思是那些只專精於特定單一領域的人,比各個領域都懂一點的人還要厲害。
比爾蓋茲正是如此,他專精於數學邏輯,所以在寫軟體方面上特別厲害,這也造就他後來和保羅一起創辦 Microsoft。偏科,100% 是好事。
現在可以思考一下,我們在學時期偏科的話會發生什麼事?不外乎是老師把你叫進辦公室訓話,或打電話通知家長。偏科,會被當作成績不好的問題學生處理。確實,從小到大的學校教育都鼓勵我們成為通才,而不是專才,就連升上大學了也要逼你上通識課。然後大學畢業了,我們顯然沒有成為李小龍說的「一種踢法練過一萬次」的人,而是成為了「樣樣通,樣樣鬆」的人。
未來如果我有小孩了,我會告訴他:「萬惡的學校會要求你精通十幾種科目,但不要理它,你只要擇一精通就好。」
5. 打造能規模化的事業
在比爾蓋茲的人生中,哪一步棋走的最成功?我個人認為是創辦 Microsoft 並研發軟體這一步,這步棋的影響力絕對遠大於其他步棋的總和。
因為研發軟體(Windows 作業系統和 Microsoft Office 等等)給受眾使用,是一件能夠輕易規模化的事情,而規模化又能為蓋茲帶來大量財富。以下我仔細解析。
研發軟體,只需要花固定的一份時間和一份心力,不需要持續投入。具體來說,你可以用一年的時間和心力把軟體寫好,然後銷售給用戶,幾個用戶呢?無上限。這就是規模化,且可以賺得大量財富。講的更直白一點,當你花了一定的時間心力寫好軟體後,你日後要做的就只是躺在床上數鈔票。
與研發軟體性質相反的工作,例如餐飲業、學校老師,這些工作都需要持續投入時間和心力才有辦法賺取收入。一旦你停止投入,就是零收入。
小時候老師常常跟我們說「職業不分貴賤」,但我的認知告訴我不對,職業就是分貴賤,有的職業可以只花固定心力並透過規模化獲取大量財富,有的職業卻只能不斷投入時間和力氣以獲得微薄收入。
俗話說的好,選擇比努力重要,而蓋茲選擇創辦 Microsoft 並研發軟體,絕對是他這一生做過最正確的選擇,沒有之一。
寫在最後
我認為《原始碼》很值得一讀,翻譯翻的相當通順,完全不會有讀不懂或讀起來卡卡的問題。而蓋茲也是一位懂寫書的作家,他把自己畢生的故事寫的讓人想持續看下去,果然有在大量閱讀的人都特別懂得如何寫作。
但是,要知道,《原始碼》是自傳,是他本人撰寫的。由本人寫的自傳也許多少會偏頗、不客觀、偏離事實,所以在讀這本書的時候要多點自我思辨、少點全盤接收。如果你想要更客觀地理解比爾蓋茲這個人的話,可以再閱讀 2025 年出版的《真正的比爾蓋茲》和《破解蓋茲迷思》,這兩本書都是由記者寫的。
再者,「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與蓋茲生活在同個時代,算是當局者,所以很難看透蓋茲的真面貌。也許等個一兩百年後,某位記者把蓋茲的所有資料都蒐集齊全,那時的人們才有辦法 100% 理解蓋茲,真正做到旁觀者清。就像是中國古代的歷代皇帝一樣,都要改朝換代好一陣子,才能真正弄懂之前皇帝的葫蘆裡賣什麼藥。
最後,如果你是蓋茲迷,且特別想瞭解他的生平故事,那麼《原始碼》就很值得你一讀,因為由他自己撰寫的故事肯定是最原汁原味的。當然,這本書也推薦給想理解蓋茲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朋友們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