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讀學習法》在說什麼?
《耳讀學習法》是一本在談「聽有聲書、聽說書 Podcast」有什麼好處的一本書。當然,書中也有提到如何聽,以及作者自己的方法。這裡提到的「耳讀」,即用耳朵讀書,也就是用耳朵聽書、學習的意思,這有別於我們習慣的「用眼閱讀」。
作者提到了一句話很重要,那就是「我建議在學校、在工作上感到吃力、痛苦的人,一定要試試耳讀」。這句話明顯地點出了這本書的客群。就是因為感受到痛苦,所以無法透過閱讀這種較有壓力的學習方式來自我成長。然而,為了以較沒有壓力的方式學習,耳讀就是個好方法。
《耳讀學習法》的作者是一位日本人,叫清水康一朗,是學習邊緣(LearningEdge)株式會社董事長。
接下來,我會分享《耳讀學習法》中推薦你用耳朵聽書的 5 個理由,並附上我的個人觀點。5 個理由分別是「更能夠被激勵」、「任誰都做的到」、「可輕鬆地反覆聆聽」、「隨意聽也有學習效果」,以及「可以輔助閱讀」。
1. 更能夠被激勵
《耳讀學習法》為什麼推薦你用耳朵聽書?作者給的第一個理由是,「用耳朵聽更能夠被激勵」。
作者在書中提到自己年輕時,因為想要創業而閱讀了大量與創業有關的書籍。雖然他讀了很多書,但始終就是對創業彆手彆腳,不知道怎麼開始。然而,某天他在因緣際會之下聽到某張 CD(也就是有聲書,只是作者那個年代是用 CD 聽),內容是某位成功人士敘述他親身的體驗與領悟的祕訣。聽完那張 CD 之後,那位成功人士的每一句話猶如警鐘一般,在作者的心頭發出清響。作者說,成功人士述說的口吻相當誠懇,比讀他的書更令人感到親切。因此很自然地被他的話所吸引,並且開始思考他丟出的問題。聽完 CD 後,作者發現有一種奇妙的氛圍籠罩了他,那是種充滿能量的感覺,且心裡會自動冒出以下激勵話語,「我能改變!」、「我能成功!」。
故事還沒結束。作者稱他這種聽有聲書的學習方式,叫「耳讀學習法」(以下簡稱耳讀)。自從作者透過耳讀獲得了被激勵的感覺後,他覺得這實在是太棒了,耳讀完做什麼事都很來勁,所以他就開始天天耳讀。幾年後,作者便自己創業,且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
除此之外,作者還聽了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的有聲書。聽完後,他發現稻盛和夫與自己先前的想像差了十萬八千里。先前的想像,是像神一樣難以親近的企業家;但聽完有聲書後,覺得像自家親切的長輩。這讓作者覺得,原來他心目中那高不可攀的大神,其實也就是個一般人。這讓作者萌生了一種「既然稻盛和夫可以,那我也可以」的激勵想法。
清水康一朗認為,聽有聲書可以探觸到作者的人格,然後覺得對方並不是那麼高不可攀、覺得自己也有機會和對方一樣,於是自己就被激勵了。另外,聽有聲書因為能進一步了解對方的聲音和氛圍,所以較容易對對方產生好感;而在擁有好感的情況下,你較能夠吸收書中的資訊與重點。
簡而言之,「聽有聲書」與「讀書」最根本的差異,就在於有聲書能聽見作者的聲音,進而讓自己被作者的話語激勵;但讀書聽不見作者的聲音,你只能讀到字面上的意義,並把它想像成「硬道理」,這無法激勵自己。
我認為「用耳朵聽更能夠被激勵」的觀點相當棒!這是我從來沒想過的「為什麼聽書」的理由,當我讀到它的時候,我深深感受到作者的厲害,而這也必定是耳讀了許久日子後所產生的寶貴觀點。這讓我有了個想法,就是以後我要出書的話,我肯定也要來錄有聲書版本,希望能與讀者拉近距離並激勵他們。還有另一個想法是,以後出線上課程的話,應該也要來製作有聲書版本。因為線上課程的觀看時數較長,且只能坐在電腦前看;但如果是有聲書版本的話,學員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聽完,且隨時隨地都可以聽。這不就等於是降低了學員的學習阻力了嗎?
2. 任誰都做的到
《耳讀學習法》為什麼推薦你用耳朵聽書?作者給的第二個理由是,「任何人都做的到」。
作者提到,⽿讀最⼤的魅⼒,就在於輕鬆、簡便。就像作者自己平時所做的,只不過是在通勤的途中,聆聽有聲書罷了。作者進一步表示,耳讀這項活動的門檻是相當低的,你只要有一雙耳朵就做的到,而幾乎任何人都有一雙耳朵,所以任何人都做的到耳讀。如果是用眼閱讀的話,你需要在安靜、舒服的環境下才能輕鬆做到;如果是在吵鬧、擁擠的環境下,你很難靜下心閱讀,雙手甚至無法翻閱書本(擁擠的捷運)。再者,你肯定只有聽過「讀書讀累了」,沒聽過「聽書聽累了」。總結來說,耳讀學習所需的門檻,比閱讀學習低太多了,人人都能跨越這道極低的門檻。
我很認同「任何人都做的到」的觀點。你想想,小孩和老人其實也非常適合耳讀。學齡前的小孩可能還不太識字,無法自行閱讀,但他至少能聽懂大人在說些什麼,所以可以透過耳讀來學習;老人因為年紀到了,各個器官(包含眼睛)都在退化,無法長時間閱讀,所以更適合透過耳讀來學習。所以說,小孩和老人的耳讀學習也是有市場的。不過,台灣目前我只看到有聲書公司在經營小孩的市場,倒沒有看到有人經營老人的市場(還是其實就是那些台語廣播?)。專門給小孩聽的有聲書,其實就是唸故事給小孩聽啦,目前我認為做的最好的是「親子天下有聲故事書」。這個 app 我有親自下載來聽過,就連我這個大人聽了也覺得有趣哈。
以我自己來說,我覺得聽有聲書、說書 Podcast,真的是很輕鬆,把 Airpods 戴上耳朵就能聽了,而且還能想聽就聽、隨地可聽,走路、散步、通勤、開車、做家事、運動皆可聽,根本就是零門檻的學習方式。只要是我想要讀書,但環境不允許的話(例如搭客運),我就會打開手機 app 聽人家說書,我最喜歡聽的是萬維鋼的《精英日課》,超讚~
雖然耳讀學習法是標榜任何人都做的到,但就我觀察到的,會去做的人少之又少。以與我最親近的爸媽為例好了,他們是完全沒有閱讀習慣的,並不覺得讀書學習是必要的,所以我從來沒看過他們聽有聲書或說書 Podcast。再以我的工作環境為例,我是台大化學系的研究助理,與我同事、同學的聊天過程中,也發現他們幾乎沒有聽書的習慣(也沒有閱讀習慣)。要知道,台大是全台灣公認最會讀書、讀最多書的學生才能考上的學校,而我接觸到的人並沒有聽書或閱讀習慣(可能覺得只讀教科書就好),那麼可想而知台灣社會的聽書風氣肯定不會太高。
聽書風氣低靡代表什麼?代表你只要從今天開始聽書,你就贏過一大票人了,甚至贏過台大學生。
3. 可輕鬆地反覆聆聽
《耳讀學習法》為什麼推薦你用耳朵聽書?作者給的第三個理由是,「可以輕鬆地反覆聆聽」。
作者表示,正因為耳讀做起來輕鬆,所以「方便一聽再聽」就是它的一大優勢。
大部分的人,讀完一本書後就把它束之高閣,再也不會讀它,也就是說,一本書只會讀一遍,鮮少有機會讀到第二遍或更多遍。然而,像商業書、勵志書等激勵、磨練自我的書籍恰恰需要一讀再讀,盡可能從中吸取知識,才會達到它預計的效果。話雖如此,但讀一本書可得花不少時間,也需要花費相當的精神,而這正是人們不會再讀第二遍的主要原因。
然而,聽有聲書卻不一樣。作者說,同一本有聲書儘管你聽過很多遍,但每次重聽卻⼀點也不辛苦。雖然所有內容你都已經聽過一遍了,但每次重聽都會發現上次所沒注意到的趣味,或是有新的發現。愈聽,理解得愈深,⽽且愈想⼀再地重聽。⽿讀會令⼈上癮。總結來說,比起閱讀,耳讀所耗費的精神更少,所以你可以反覆聽、瘋狂聽、聽好聽滿、聽到爆,直到你與有聲書作者的思想、精神達到同頻。
以我自己來說,雖然我不是聽有聲書,而是聽經過別人詮釋的說書,但聽到有趣的我也會反覆聽、瘋狂聽。例如我在 2024 年聽了萬維鋼說《數據、真相與人生》這本書,裡頭提到一個很違反常識育兒道理,那就是比起你給小孩提供多好的教育,都不如一個優良的成長環境,而這也對應到了中國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我覺得這實在是太有意思了,所以反覆聽萬維鋼說這本書,聽了好幾遍,至少有十遍吧。聽了這麼多遍後,我也把這本書的其他知識點幾乎都記下來了,想忘都忘不掉,甚至還聽到覺得自己就是這本書的作者(浮誇了)。
是啊,有料的內容就得反覆聽、瘋狂聽,才有辦法把有價值的知識全部吸收。而我認為,困難的內容也值得反覆聽。一般來說,困難的內容大家聽完可能就不想聽了,因為會覺得自己與作者的知識鴻溝太大,覺得自己和作者不是同個世界的人。但正是因為困難,才更需要反覆聽,每聽一次就聽懂一個知識點,聽愈多次後就更能理解並認同作者的世界觀。例如我曾經為了準備托福的聽力考試而找了大量英文耳聽材料來聽,有個材料特別難,是在講生物進化論,我整整聽了 15 遍才完全聽懂吧。雖然過程極度耗費時間,但聽懂、恍然大悟的那一刻,我覺得前面不管聽幾次都值得了。
4. 隨意聽也有學習效果
《耳讀學習法》為什麼推薦你用耳朵聽書?作者給的第四個理由是,「隨意聽也有學習效果」。
作者說,聽有聲書,雖然「專心聽」可以達成較好的學習效果,但「隨意聽」其實也可以獲得學習效果。「隨意聽」的學習效果並不是零。作者表示,很多人認為專心聽才有效果,是因為他們對於「用功讀書」的印象,都是「全神貫注、孜孜不倦」,而這只不過是刻板印象。
作者在這部分提到了大腦的機制。簡而言之,大腦是非常奇妙的,一旦接收過某個訊息,它就不會完全消除。即使是沒有集中注意⼒的聆聽、也沒有深植腦海成為知識,但該資訊就是還保存在大腦底層,當有需要的時候,它就會自動浮現。一種潛意識的感覺。
清水康一朗在此提到了自己的案例,他說,自己剛剛創業後不久,隱約聽了某本有聲書提到「公司的目標只有兩個,不是上市,就是出售」。但他當時只是隨意聽聽,並不以為然,心裡只覺得「哦,這是真的嗎?」不過,作者在經營公司一段時間後,他發現「公司的目標不是上市就是出售」這個概念,已漸漸成為心目中的重要價值。
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在 2023 年 Q3,那時架好了這個網站,我為了提升網站的流量,所以買了與 SEO 相關的線上課程。但因為我是 SEO 新手,課程看不大懂,我就把它當作背景音,讓自己在做家事的時候邊做邊聽。那時講師提到一個增加流量的技巧叫「Pillar content」,也就是寫一篇領域較廣的文章,然後文章裡要有很多自己文章的內部連結。但我當時網站上沒幾篇文章,所以不以為意。直到 2025 年初,我的網站已累積了至少 200 篇文章,此時忽然想起,「我已經可以使用 Pillar content 的技巧來獲得更多流量了」,於是我就開始一頓操作,操作、操作、操作,操到同年 4 月中,進化村的自然流量已經提升到了每月一萬,流量大暴漲!
所以我認為,隨意聽確實也是有一定的學習效果。隨意聽就是把你接收到的訊息化為潛意識,直到某天要用到的時候,它就會突然跳出來為你所用。我曾經讀過一個觀點,它說,人一定要大量學習,因為大量學習就是在獲取大量數據,而這些數據會在你腦中產生直覺,幫助你應對未來的變化。例如你某天聽到了一則說書內容在說「遇到獅子該怎麼辦」,雖然遇到這種事的機率渺茫,但你還是把它當背景音聽完了。然而,就在某天你真的遇上獅子了,且你還真的知道該怎麼做才能保住自己的命(不要背對獅子、揮雙手、把包包提在手上以製造大體積假象),而其他遇上獅子的人可能就沒像你這麼幸運了。
對我來說,隨意聽聽是真的有用,這個行為就是在培養自己的直覺,以應對未來遇上的危機。
5. 可以輔助閱讀
《耳讀學習法》為什麼推薦你用耳朵聽書?作者給的第五個理由是,「用耳朵聽可以輔助閱讀」。
作者表示,耳讀可以輔助閱讀,讓學習效果變得更好。例如你讀了一遍書,此時你獲得的學習效果是 60 分;但接下來你又聽了同一本書的有聲書,此時所獲得的學習效果就提升到 80 分了。如果聽愈多遍,那麼分數就會持續提升。也就是說,「耳讀+閱讀」這套組合技所獲得的效果,比單純「閱讀」還要好。
作者舉了他學生時代的同學的例子。這個同學可以輕鬆地記得英文單字,他使用的方法是這樣的,先買英文單字本來背——一頁一頁地讀,一個一個地記。接著再朗讀出每個英文單字,例如「respect」、「尊敬」、「response」、「反應」,並錄音下來,然後每天反覆聽。最後就能輕鬆記下每個英文單字,成為英文大王。使用這個方法的學習效果,比單純背單字的效果還要好。
那麼,為什麼「耳讀+閱讀」的效果會好?其實我覺得這是廢話,你都讀書外加聽書了,效果肯定比單純讀書還要好啊,這還需要什麼理由解釋。確實是如此,但我們還是可以瞭解較科學的解釋。關於大腦的記憶,有一重要原則,即「⼤腦會先把記憶暫存在『海⾺迴』這個構造裡,當這個記憶出入多次之後,它就會成為重要的記憶,⽽移放到⼤腦⽪質中」。你先用眼睛閱讀,等於是讓記憶出入第一次;接著反覆耳讀,等於是讓記憶出入第二次、第三次…更多次。所以聽的愈多次,大腦就會認為它是重要的記憶,於是存到皮質(長期記憶區)裡。
雖然你也可以透過閱讀多次來達到同等效果,但「耳讀多次+閱讀一次」所耗費的精力較低,所以較好執行。
以我的觀點來看,「耳讀+閱讀」確實是可以達成較好的學習效果。但我就在思考,我真的需要好的學習效果嗎?看看我自己在網站上寫了那麼多篇文章,每篇文章幾乎就代表自己讀了一本書,而我也不會想再透過聽同一本書的有聲版本來加強學習效果。我認為,真正重要的不是學習效果,而是你把這項資訊分享給多少人。獲得好的學習效果,僅僅是讓個體(自己)變強而已;但是把一本好書分享給多個人,你造福的則是群體,而我覺得這是更有價值的。
當然,如果你覺得自己還不夠強,不足以強到把資訊分享給大眾的話,那麼你可以先透過「耳讀+閱讀」來自我成長。成長到一定的程度後,再把「耳讀」拔掉,透過僅僅是「閱讀」來把資訊分享給大眾。
寫在最後
我很喜歡《耳讀學習法》提到的觀點,也就是推薦你用耳朵聽書的理由,尤其是「用耳朵聽更能夠被激勵」這點深得我心,這是我目前聽過推薦別人聽書的最棒理由。當然,另外四個理由也很不錯,也都能讓人想要嘗試一下耳讀。
我喜歡《耳讀學習法》的另一個原因是,作者不會很強硬地推銷耳讀學習有多好、多讚、多妙,而是透過自身的經驗和觀點來襯托出耳讀的好處。另一本同樣也是在推廣聽有聲書、說書 Podcast 有很多好處的《耳聽學習法》,則令我讀的相當火大,因為這本書推銷地太強硬,且完全舉不出直接對耳聽、耳讀有好處的科學證據,甚至用拐彎抹角的方式證明聽書有多好,看了就很不舒服。
(延伸閱讀:《耳聽學習法》閱讀心得|耳聽學習法的 5 大好處)
當然,這本書不只有提到「為什麼推薦耳讀」,它還提到了「如何耳讀」,以及許多作者的故事。而且全書相當輕薄,一下就能讀完。
《耳讀學習法》提到很多次「有聲書」、「聽書app」、「說書 Podcast」等字眼,因為這些都可以作為耳讀學習的材料。如果你想尋找本土且適合自己的「聽書app」和「說書 Podcast」,歡迎閱讀以下兩篇文章,這兩篇提到的 app 和節目都是我親自聽過並統整過的,肯定能找到你喜歡的。
(延伸閱讀:聽書app推薦|29 個優質的聽書app一次看,附上個人最愛 Top 3)
(延伸閱讀:說書 Podcast 推薦|51 個優質的中文說書 Podcast 一次看)
最後,推薦《耳讀學習法》給想知道「耳讀為什麼好」和「如何耳讀」的朋友們;如果你習慣的吸收資訊方式是「閱讀」的話,那麼這本書就沒那麼適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