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你目前的所在位置:

《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心得|5 個即學即會的表達方法

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
皇冠文化
平安文化
閱讀
書
深谷百合子
溝通
表達

《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在說什麼?

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是一本輕鬆好讀的表達方法學書籍。作者不跟你長篇大論,而是用言簡意賅的文字讓你理解如何表達。用最簡單的說話方式,讓對方秒懂你的意思。

書中一共介紹了 100 種表達方法,每個方法的篇幅都只有兩頁,算是相當好讀。而且這些方法是作者 20 年來的心血結晶,非常值得一讀。

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的作者,是一位日本表達力講師,叫深谷百合子。她同時還是商務書寫訓練師、日本 NLP 教練協會認定 NLP 教練,也是一位電台主持人。2020 年獨立創業,並活用經驗,開始以「溝通」為主題開設講座活動。

接下來,我會在這篇閱讀心得中分享《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的 5 個表達方法。這 5 個方法是我認為特別有意思且即學即會的。當然,我也會在每個方法中附上我的個人觀點和真實經驗。


1. 把對方當笨蛋

把對方當笨蛋的意思,不是要你真的瞧不起人家,而是把對方當作是一位什麼都不懂的小朋友。就因為對方什麼都不懂,所以你要用最簡單、好懂、零專業術語的語言和對方溝通,對方才能 100% 理解你的意思。

以我自己為例,我是化學專業出身的,當別人詢問我「碳酸飲料如可口可樂為什麼喝完會脹氣」,我不能跟他解釋說因為可樂裡有二氧化碳,對方一定聽不懂,因為一般人對二氧化碳毫無概念。

要用「把對方當笨蛋」的語言來解釋的話,就得這麼解釋:「因為可樂裡面藏了很多小氣泡,就像有人把氣體偷偷塞進可樂裡。你一打開瓶蓋,這些氣泡就會開始跑出來;你一喝進肚子裡,它們就會在你肚子裡吵著要逃跑。結果你不是打嗝,就是肚子脹脹的,因為那些氣還在你的肚子裡面鬧」。

這裡的關鍵是,用「氣泡」來取代「二氧化碳」,這樣可以讓完全沒有化學知識背景的朋友們輕鬆聽懂。

我認為和人溝通時,常常會發生一個誤區,就是我們常常喜歡講一些專有名詞來彰顯自己是某方面的權威。但這是沒必要的,這麼做只會有損自己的表達能力,進而增加溝通成本。


2. 用舊知識連結新知識

用舊知識連結新知識,是一種讓人理解新事物的方法。講真的,如果一個人在某個領域中不斷鑽研,他所學到的特定領域知識(資訊)絕對是最前衛、最新的,但當他想要把這項新知識向下傳授給普通人時,絕對會碰壁。新知識,無法擴散,只能止於該領域的邊緣。

例如當你寫完一篇知識長文,想要貼在社群與大家分享時,請記得檢查一下文章的「表達力」,千萬別讓網友讀到文謅謅的文章。寫完一篇文章很好,但能有效表達更妙。若文章像學術論文一樣難懂,就別怪讀者無情離開。

利用「舊知識」來表達文章的新知識,可以讓讀者更理解你的表達,更容易為你點讚分享,讓你獲得小小成就感。那如何用舊知識來表達新知識呢?2005 年賈伯斯推出「iPod nano」時,他想讓發布會的觀眾理解這產品有多小。如果你是賈伯斯的話,你會怎麼做?是不是很直覺地說出新產品的「長寬高」?

來看看賈伯斯怎麼做。他從牛仔褲右側口袋中的「小口袋」緩緩拿出 iPod nano。觀眾此刻就知道 iPod nano 有多小了。

新產品的「長寬高」只是資訊,觀眾記不住數字,也對數字無感;但對「常穿的牛仔褲」有感,這就是舊知識的威力。


3. 先說事實,再談個人觀點

直接舉例,A 員工在與交易對象的商務會議結束後回到公司,上司問他:「會議開的如何?」那麼 A 員工就得先說出事實。例如,「今天的會議中,對方的 B 課長也在場。B 課長表示,這份報價金額,我明天會在部門會議上進行評估。」

說出事實,是為了讓對方理解真實情況長什麼樣子。

如果 A 員工不是先向上司說出事實,而是個人觀點的話,例如「對方的反應普普通通耶」,那麼上司就會摸不著頭緒,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應對。

通常說完事實後,對方就會再往下追問:「那你個人覺得怎麼樣?」這時我們再說出個人觀點即可。

個人觀點,絕對不是對方首先想知道的,事實才是。

就像我在寫閱讀心得,一定都是先寫出書裡要表達的觀點(事實),接著我再道出自己的個人觀點,如此讀者才能輕易掌握一本書的核心觀念,而不是我那帶有偏見的意見(是的,我通常都會寫的很有偏見哈)。

先寫書裡表達的觀點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怕讀者讀了我的觀點後去買書來看,想更深入理解我的觀點。但那本書要表達的觀點跟我的完全不一樣啊!讀者買完讀完後肯定會覺得自己受騙。所以,一位好的閱讀心得分享者,一定是要先寫出書中觀點。


4. 以說故事來代替講道理

道理刺耳,故事入耳。是亙古不變的原則。

道理,我們從小到大都在聽,也就是我們接受教育時,老師說給我們聽的。從小學到大學,老師們的授課一貫風格都是「講道理」,把知識通通講給你聽,塞進你腦裡,結果就是沒塞進多少。我們就像雞籠裡的小雞被狂灌飼料一樣,吃進去的少,流出來的多。

我永遠記得自己國中時期的歷史老師是如何講課。他是這樣講的,19XX 年,發生了 OO 事件,同學們要記下來,考試會考。這老師直接把知識、道理塞給我們,毫無脈絡可言,這叫我們如何學好歷史?

後來我才在 Youtube 發現,有「歷史說書人」這種 Youtuber,他們以生動有趣的故事手法,把艱澀難懂的歷史事件講的非常精彩,只要看過一次影片,就永遠記住了這一樁歷史事件,而且還能向外延伸出其他知識。要是我國中時期是透過這種方法學歷史,那我一定是歷史學霸。

所有道理都一樣,都可以將其包裝成故事來讓對方較容易聽進去,而不是讓對方覺得你只是在說教。把道理包裝成故事的方法很簡單,直接請 ChatGPT 幫你就行了。例如你想提醒好友要多運動,你可以對 GPT 輸入這項指令:「我想提醒好友要多運動,但要以故事包裝,讓他覺得我不是在對他說教,我該如何表達?」按下 Enter 後,你一定能得到滿意的答案。


5. 最多就講三件事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神奇數字」,這數字代表著人們在短時間內能記住事情件數的上限。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米勒在 1956 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到,人類能夠短時間記憶的資訊區塊數量為 7;2001 年,美國心理學者尼爾森・考恩教授的論文則認為,正確的數量是 4。不管數字為何,這讓我們知道,「人沒有辦法一次記很多事情」。

隨著人類的注意力持續下修,至今我們認為人類只能在短時間內記住「3」件事。3,是人類的短期記憶力的上限,你只能在短時間內記住 3 件事,再多都將成為雜訊。所以作者建議我們在溝通時,最多只說 3 件事。

如果縮減到「重點只有三個」、「今天要說的事情只有三項」,聚焦在「三件事」上,對方也比較容易接受說明的內容。在我還是碩士生時,教授總會在會議結束後講一大串實驗安全須知(至少 10 項),後果就是實驗室頻繁出意外,因為當時的學生根本無法記住和理解那麼多的安全須知。我必須承認,我曾不小心在實驗室縱火過一次哈。

但我認為,「3」不一定是必須遵守的準則,你看我這篇閱讀心得其實就提到了「5」件事。我的想法是,在對話、溝通這種快節奏的活動中,資訊數量愈少愈好;但如果是閱讀這類較慢節奏的活動,資訊數量就可以略為提高。


寫在最後

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這本書非常實用。雖然本書主打聊天、對話、溝通,但也可以用在寫作上。寫作,也是一種表達方式嘛。所以對我這種一週必須要產至少兩萬字的寫作者來說,這是本很受用的書。

除了我在這篇閱讀心得提到的 5 個表達方法,書裡還有另外 95 個方法,超級多!我所提到的只不過是這本書的冰山一角。而且這些方法是作者 20 年來的心血結晶,值得一讀。

當然,市面上有一堆與溝通、表達有關的書籍,這裡我把自己讀過且覺得不錯書的分享給你。《最強說話術》、《貝佐斯的致勝溝通》和《表達力決定你是誰》。

(延伸閱讀:《最強說話術》心得|5 個讓溝通更順暢的說話技巧

(延伸閱讀:《貝佐斯的致勝溝通》閱讀筆記|寫作、說故事的 3 大密技

(延伸閱讀:《表達力決定你是誰》閱讀筆記|表達最重要的 3 個元素

最後,推薦《懂得精準觀察,就能清晰表達》給所有想要在職場上、生活上、教學上學會清晰表達的朋友們,也推薦給所有常需要與人往來的朋友們,更推薦給常需要上台報告、教學的朋友們。書裡的 100 種方法,肯定有一種是你用的上的。


覺得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關於作者

書評網站《進化村》、線上學習網站《進化村學院》、Podcast《村長說書》、IG《村長的閱讀基地》主理人。

除了分享心得筆記之外,也分享如何經營「閱讀個人品牌」,實現閱讀變現

免費訂閱《持續有料》電子報,每兩週可獲得……

好書精華

+

閱讀變現閱讀個人品牌經營

or

我對無解難題的觀點

訂閱即可獲得 ⭣ ⭣ ⭣
IG閱讀帳發文前檢查表電子書 施定男 村長 進化村 村長的閱讀基地 持續有料電子報
幫助你輕鬆提升貼文觸及率!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與村長互動 🤗

免費訂閱《持續有料》電子報,每兩週可獲得……

好書精華

+

閱讀變現閱讀個人品牌經營

or

我對無解難題的觀點

訂閱即可獲得 ⭣ ⭣ ⭣
IG閱讀帳發文前檢查表電子書 施定男 村長 進化村 村長的閱讀基地 持續有料電子報
幫助你輕鬆提升貼文觸及率!